□□张琳翊
近年来,随着红木家具收藏市场的兴盛和消费需求的增长,黄花梨资源已基本枯竭,价格不断达到新台阶。尤其是海南黄花梨老料更是一木难求,目前论块、按斤议价,依照不同规格,每市斤价格在1万元至2万元不等。
由于广大消费者对黄花梨木材的特征缺乏认识,为那些不良的商家提供了不少假冒机会。有的将越南黄花梨家具做旧之后冒充海南黄花梨家具出售;有的用近似于海南黄花梨颜色、纹理的木材,如黄色的酸枝木或花梨木做成家具后再做旧;有些造假的海南黄花梨家具只是在显眼的地方用海南黄花梨,其他不明显的地方用越南黄花梨。还有一些商家仅在家具常见的部位使用真正的材料,如圆角柜的正面用海南黄花梨,侧面、背板或隔板、后立柱就用越南黄花梨,在标签上却标为海南黄花梨。从原木市场到家具市场,形色不同的假黄花梨粉墨登场,让不少人吃尽暗亏,乃至一些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曾受骗上当,严重者甚至损失上千万元,令人咋舌。
利用文字游戏偷换概念
近年来,有些不法商家大玩文字游戏,用“黄花梨”命名、炒作一些木材,将这些木材的俗称往黄花梨身上靠,最后以越南黄花梨甚至海南黄花梨的名义卖给消费者,如非洲黄花梨,其实它与黄花梨并无任何属类关系。而越南黄花梨,虽未被《红木》国标列入香枝木类,但其材质地位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且通过科学手段检测,越黄与海黄的细胞结构是一致的,性质上当同属香枝木类别,并非非洲黄花梨之流所能比肩。
面对各种称为黄花梨材质的家具,消费者需要谨记一点:真正的黄花梨木只有越黄与海黄这两种。在选购时,应当尽量选择口碑好、信用佳的企业,购买时应要求商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材质标明信息、发票等,降低上当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越南黄花梨与海南黄花梨虽同属黄花梨类,但二者价值却大相径庭。越南黄花梨与海南黄花梨都是我国传统家具的名贵用材,两者的材质从纹理到质地都比较接近,但就精美程度而言,海黄则更胜一筹,价格也高于越黄。因此,在家具市场中以越黄家具冒充海黄家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从整体材质来说,海黄的色泽更油润通透,纹理更显瑰丽华美,木材表面的棕眼也更为清晰细腻,材质的琥珀感和玉质感较鲜明。此外,海黄的气味比较辛辣,而越黄偏清香,所以对两者进行鉴别时,闻气味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是定制黄花梨家具,最好能去家具制作现场检验,确认材质后,用相机记录下主要位置的纹理,防止材质被掉包的情况发生,或邀请有实际购藏经验的行家帮忙掌眼。
在家具制作中以假乱真
在黄花梨造假手段中,在家具中真假混杂是一种常见方式。一是以“见光”家具冒充“满彻”家具。在红木家具制作中,有“见光”家具与“满彻”家具之分。如有些柜类家具,仅在表面使用黄花梨木料,背板及柜内隔板选用其他较为低端的红木材质,这种类型的家具俗称“见光”。在众多黄花梨骗局中,尤以“见光”家具冒充“满彻”家具最为以假乱真。
二是以白皮部分冒充心材。白皮是指围绕着树干心材之外颜色浅白的部分木材,是制作红木家具时应当剔除的。白皮的硬度和密度都比心材差很多,在《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白皮之内的心材才被称为“红木”。有部分商家用黄花梨新料的白皮部分做成家具,再用刷漆或画颜料的办法给白皮家具上色、制作纹理,美其名曰“黄花梨家具”。这种白皮家具质地较软,且容易被虫蛀腐蚀,是最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假货”。
三是用废料组合冒充好料。一些商家在开料制作后,用粘连拼接的方式把废料组合起来,按照常规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出售,牟取更多的利益。有消费者买到这种家具后特别做了统计,竟从一件家具上拆下300多块小料,简直就像乐高积木一样,重新拼回去都十分困难。
专家表示,面对此类陷阱,最重要的还是仔细检查。以鉴别白皮为例,如果是颜料描画的家具,其接缝处一般都会比其他地方要厚一些,略显不自然。如果实在无法从特征来辨别真假的话,还可以用刀片在家具不起眼的背板或底板处轻轻刮掉一层,可大致刮2毫米左右的厚度,观察新刮面与表层是否一致,就能确认这件家具是不是白皮料所做。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家具面是否平整自然,一定范围内的纹理是否顺畅,缝隙是否过多,位置是否合理等。消费者可以准备一个白光手电筒,对家具周身照射观察,如果是用胶粘的家具,则会在强光下露出原形。另外,应对家具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认真辨认材质,有些不方便观察的地方可以用手电对照,细心辨别。业内人士指出,购藏黄花梨家具,眼力是关键,特别是新入行的消费者,要多向行家学习黄花梨的鉴别知识,积累自身经验。
以近似纹路鱼目混珠
将纹路近似黄花梨的木材鱼目混珠,也是黄花梨骗局中的常见手段。如某些纹路较瑰丽的白酸枝,是较常见的用于混充黄花梨的木材,甚至在黄花梨老家具中,也不乏一些用白酸枝家具做旧而成。还有些商家将红酸枝进行漂白,做成家具后再做旧,以黄花梨“回流家具”的名义转卖;也有商家利用黄花梨油梨老料颜色较深的特点,将材质好、纹理绚丽的红酸枝家具充当油梨老料家具。
就材质来说,白酸枝与黄花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无香味,表面鱼皮纹明显且伴有典型的黑筋分布。此外由于白酸枝的物理密度比黄花梨大,同体积条件下白酸枝比黄花梨要重。在30倍的放大镜下,黄花梨的棕眼明显,细密地分布在木材表面,红酸枝则没有这个特点。
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伍炳亮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位朋友曾用价值几百万元的青铜器换来了一吨黄花梨木料,经他鉴定后发现只是一些廉价的木材,价格不过几千元至上万元。伍炳亮认为,有过类似受骗的消费者有些共同特点:他们对黄花梨的了解大都属于纸上谈兵,缺乏丰富的黄花梨购藏经验,却对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非常有自信。而让他们上当的木材的确有类似黄花梨的一部分特征,是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的圆材,对比图片来看简直就像是批量生产的一样。
为警示行业中人,笔者特意将这些混充黄花梨的光滑木料的图片发给许多木材商朋友、企业老板和资深红木玩家,有说像微凹黄檀的,有说像一种叫红坡垒的木材。伍炳亮表示,这应该是南美洲或者非洲的低端硬杂木,而市场上对红木的名称定性从来都不太规范统一,叫不出名字很正常。其实认清这种骗局也很简单,以黄花梨现在的价格,如果抛光表面,每根木材至少会减少好几斤的重量,相当于损失10多万元,木材商是没道理这么做的,这就是这种骗局中的一大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