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刘锁祥:追求大美、深美、共美
书家读书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刊主办刘锁祥书法展览
刘锁祥:追求大美、深美、共美

    刘锁祥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释文:马尾青松凝瑞雪 羊毫淡墨舞春风

    本报实习记者  闫敏

    2015年9月10日,时值中国第31个教师节,由《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姚奠中书艺研究会、太原师范学院主办的“京文化情怀——刘锁祥书法展览暨书学思想研讨会”在北京涵芬楼艺术馆开幕,展出书法家刘锁祥新作60余件,分“京文化渊源”“京文化风物”“京文化名贤”“北漂翁自勉”4个部分。这是其继2014年10月在山西太原举办的“‘晋文化情怀’刘锁祥诗书作品展”之后呈现给北京的一份书法文化之礼。

    刘锁祥,字固之,号常人。1953年生,山西沁源人。1977年毕业于原机械工业部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现太原科技大学)工程机械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太原师范学院中国书法史论与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太原师范学院原文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教材审定专家,“姚奠中书艺研究会”召集人。

    此次展览展名由刘锁祥教授恩师姚奠中先生早年题写,历史学者、艺术批评家帅好和《美术文化周刊》编辑梁毅担任策展人。开幕式由《美术文化周刊》主编严长元主持,教育部原副总督导、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李世俊,日本书法四季会会长今川义纪分别致辞。刘锁祥书学思想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文化学者赵国君共同主持。

    高等书法教育先行者

    郭振有在致辞中认为:“刘锁祥教授是当今书坛非常有造诣的书法教育家,他曾给姚奠中先生立传,是姚先生书法最为得力的继承者。其书法风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山穷水尽处奇峰逸出的感觉。除了书法值得肯定外,刘锁祥教授的书法,以学养为坚实基础,继承了中国文人书法的传统。这次展览主题是‘京文化情怀’,展出的作品既有写老北京、新北京的诗,也有对京城文化名人和故居的追慕和探访,非常有味道。让人钦佩的是他从1995年创办山西高校第一个书法专业,到现在已走过20年的道路,他引进各路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使得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全国闻名,真是功不可没,此外,他还是全国中小学书法教材的评审专家,评审过程中提了很多很精辟的意见。”

    “太原师范学院是山西省最早创办高等书法专业的院校,当时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刘锁祥教授的远见卓识。刘锁祥教授在著名学者、书法家姚奠中先生的指导下,萌发了在文学系创办书法专业的想法,并得到了恩师姚奠中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影响下,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省内高校也开办起高等书法专业,使得山西省高等书法教育事业有了突出的发展,目前,山西的书法专业生源仅次于山东、河南,据全国第三位。刘锁祥教授在山西省树立起第一面高等书法教育的旗帜,为中国当代的高等书法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东对刘锁祥教授如此评价。他还记得2012年初去太原师范学院书法学博物馆参观时的情景,“我着实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个师范学院的书法专业,竟然有如此规模和特点的专业书法博物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据我所知,目前有书法博物馆的高校,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而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书法专业,目前还没有一个书法博物馆。”

    李一认为,在全国书法教育界刘锁祥教授走在了前面,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书法教育的发展做出非常突出的贡献,现在过了耳顺之年,到了北京,虽然依旧从事他的书法事业,但身份有所转换,就是由原来的书法的教育者转变为一位职业书法家。

    “北漂翁”写自家情怀

    “他自侃为‘北漂翁’,是借用齐白石先生当年‘客居京华数十载’的诗句,他说,‘客居京华’不就是今天所说的‘北漂’吗?此次展览内容是‘京文化’,看得出刘锁祥教授从山西来到北京生活是有很多感触的,他手头有个小册子,走到哪写到哪,而写下的这些东西也就构成了今天展览的主要部分。触景生情、随性而发,无论是京文化渊源、风物还是名贤,刘锁祥教授的书写都是带有情感的,也是能看出性情和见识的。”策展人梁毅介绍道。

    “我也是‘京漂一族’,到北京二十多年,我非常懂得‘京漂一族’精神如何寄托和栖居的问题,因为只有找到这样一种寄托和栖居的时候,人生才是美好的。刘锁祥教授到北京是一种精神的栖居,作为一个文化人、书法家是很难做到的,但又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黄庭坚书法全集》主编黄君说。此外,他认为刘锁祥教授行草书当中表现出来的篆隶笔法,跟他的心灵、学问能吻合在一起,是难能可贵的。

    “以自书的自作诗,与大家的诗书对话,在当代书家中是为少见,体现了刘锁祥在诗歌、书法上的学人功力。刘锁祥在傅山研究上着力甚深,与傅山的对话之作颇多,他在行草、章楷、篆隶等类型以及守拙、雅妍或藏锋等书风上,样样皆能上手。但主要的书风更近傅山一脉。即坚守文质并举,文从实质,技术及风格上‘藏法’‘藏锋’,寻求笔线的流动性及诗学的节律感,但以朴厚为质,而不过雅。”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批评家朱其在展览前言中写道。他认为同所有的书家一样,刘锁祥教授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文人的书写传统。这个传统强调“正入正出、守正求质”,即它要求坚守一个大师的正统,由临习至求变,是为一种持正而别出新意。

    此次展览作品中有一件行书联“秉承古典笔法,书写自家情怀”颇能体现刘锁祥教授一贯的主张和态度。此外,如篆书联“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草书联“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等作品,亦能感受到作为文化人的一种担当意识。

    刘锁祥在书艺上追求大美、深美、共美。他说:“从这次主题诗书作品展主观上所想要呈现和表达的东西来看,我不揣浅陋地说,自己是有一种回报思想和挑战自我的情结在其中的。这次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比以往也更强化了我对传统文化艺术大美的认识。只要我们深入进去,一切都有幻化为自己风格的可能。在此基础上,遵循‘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古训,以自己平日练就的传统古典笔法,平和、自然地把它‘具象化’呈现出来即可。”

    书法家要有“公共精神”

    姚奠中先生之女、奠中书院常务院长姚力芸在发言中回顾了当年刘锁祥教授向父亲拜师的过程,高度称赞他的人品,认为他确确实实继承了父亲书法文化方面的素养,是最正宗的传承。

    刘锁祥教授在作品集自述中说:“书史上,凡引得起共鸣者,乃为铸就共性者所得。特点易为,风格难成。一种独领风骚之风格,就更难了。以山西为例,清人傅山的超迈与今人奠中(姚奠中先生)的高古,就独步古今。”诚如斯言,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吴高歌认为,刘锁祥教授的书法重要特点是正大气象,书风受到傅山很大影响。后人学习傅山,大多会吸收到傅山书法“丑”的方面,但刘锁祥教授没有,是有奇质而无怪态。

    如何从书法中品味出更深的文化内涵?“书法不光是好看,不仅仅是艺术,里面有很多很多人文的东西,有文化,有伦理,包括师承的关系,还有很美好的情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罗传芳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存山举书赞傅山的对联“品清知耻辱,德孔转乾坤”,认为书法家的书品、人品要保持道德的高尚,这才能够知荣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明表示:“书法的最高层次是从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回到主体自身,在审美中感到愉悦,就是如何通过审美在情感之中让所有人进入愉己的状态。”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笑敢则认为,一个人素质的全面培养,练字是必要的,而当书法家,则是心灵、美感的训练。

    “如果一个书法家有雄厚的古典诗词功底、超级的水墨技术能力,这两个能力是否直接导致与现代性相关的能力?有这两种能力,你是否就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家?”参与策展的帅好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他认为现代性对个人来说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自我奠基,一个是自我肯定。在这两个维度中,书法精神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转换为公共实践。在缺乏自我与个人、权利和自由意识的中国传统理念里,个性解放及其相关的权利和实践,实际是公共精神的一种源头。对此,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表示,不能想象把这个国家每个人变成书法家,而是应当真正地把书法推进职业化,然后让大多数人腾出精力去进行国家制度方面的建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