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刘锁祥:追求大美、深美、共美
书家读书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家读书

    杨军(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近来正在读白谦慎先生的《傅山的世界》,之前断续看过一部分,没有通读。最近仔细研读了这部专著,受益良多。白谦慎先生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傅山的世界》历时十余年方才完成,可谓十年磨一剑。傅山(1607—1685)是17世纪思想文化的一个著名符号。他70余年的人生,一半在晚明,一半在清初。傅山具有多重身份:世家子弟、道士、学者、书画家、鉴藏家、医生等。这些身份显示了傅山的文化背景、个人的爱好、多样的才能,而傅山更以北方遗民人物著称于世。在《傅山的世界》中,作者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从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所以确切地说,这是一本以傅山为透视点的“17世纪书法的演变史”,抑或是以书法为透视点的“17世纪文化史”。此书的出版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称得上是近年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李洁冰(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考证功夫是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史学书籍使人明智,对书家来说更是有益帮助。书法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文化繁盛之地往往带动书法风气的兴盛。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知识分子书家群体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阶级特征,史学著作《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一书值得一读。明清时期,江南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社会分化剧烈,因此是社会变迁最为领先的地区,在全国往往得风气之先。作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统治者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最为严密。江南的科举在全国独占鳌头,士绅势力最为强大,在这样一个地区,国家与士绅的关系如何?居于国家、民众之间的士绅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十分重要,对于知识分子研究也是一个极好的关注点。

    赵利光(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博士):闲暇之余,常翻阅史学家陈垣先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开设“史源学实习课”的上课札记《史源学实习及清代史学考证法》,我们熟知的书画鉴定家启功和史树青先生皆为其高足。二老把陈先生“史源学”治学方法成功运用于古代书画的鉴定与考证。该书十分强调史料的来源与运用,正所谓“史源不清,浊流糜已”。无论何种学问,找到理论或史实源头,方可命中要害。研习该书,不仅使我对考证之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深深服膺陈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态度。还在看一本小书,陈麦青著《书物风雅》。民国时期人物风采总是吸引着我,尤其是当时著名书画收藏家品鉴法书、碑帖的轶事趣闻。传统文人面对书画的雅玩心态,让我多了一分闲适,少了一些功利,也让我在繁冗的研究之外,暂得解脱。正合陈垣先生所言:“我以读书为休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