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东莞:谱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曲
公共文化服务名城遍地开花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4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共文化服务名城遍地开花

    寮步镇香市公园全景  李伟新 摄

    常平镇元宵大巡游活动(常平镇文广中心供图)

    谭志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莞市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征程中,不仅注重顶层设计,更注重基层实践,通过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上新台阶。各镇(街)结合实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形成了“一步一景”“一镇一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清溪:

    “一歌一舞”开创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

    清溪镇是独具魅力的客家小镇,客家酿酒、客家山歌、客家麒麟并称为“清溪客家三宝”。近年来,该镇以“小镇办大文化”的思路,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结合起来,经常性地举办客家山歌擂台演唱会、客家山歌晚会和麒麟舞比赛,通过“一歌一舞”开创了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

    清溪麒麟舞是传统文化的奇葩,麒麟制作更是源远流长的技艺。利用麒麟制作、麒麟舞分别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契机,通过举办和参加“守望岭南”专场惠民演出、广东省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等活动,清溪镇在麒麟文化上大做文章。蓬勃兴起的麒麟文化不仅为清溪赢得了荣誉,更丰富了清溪人的业余生活。许多曾经的“铁杆麻友”“酒场老将”放下了麻将和酒杯,舞起了麒麟,乡亲们“下了饭桌上麻将桌”的生活方式有了改变。

    清溪镇客家风情浓郁,客家文化醇厚多彩。以客家文化为抓手,该镇连续几年举办“客家文化艺术节”“客家山歌邀请赛”“客家风情展”等极具民俗特色的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示清溪的民俗风情。以客家文化为源泉,先后创作了舞蹈《客家酿》、《绣》,以及客家山歌小戏《阿妈出嫁》、客家山歌《玉兰花开千里香》等一大批文艺精品。

    依托“一歌一舞”,清溪镇多次成为多项省级传统民间文化大型赛事的举办地,“赏花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文化节会精彩纷呈。短短3年时间,全镇的文化节庆活动呈井喷式发展,演出120场,参演演员13400人次,观众超过28万人次。这些文化活动以其新颖的形式、便捷的参与方式,特别是在节会中注入麒麟文化元素,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打响了“文化清溪”的品牌。

    近年来,该镇拿出上亿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最近,又出台了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更加广泛全面、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机制更加科学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寮步:

    “1+6”系列文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自选动作,自加压力,是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显著特色,也是各镇(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行动共识。寮步镇在东莞市“1+4”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1+6”政策文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寮步镇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多次在党政联席会议上专题讨论文化工作,又先后出台了11个政策文件。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今年4月,寮步镇着手起草“1+6”系列文件,并于8月14日正式印发。

    其中,《寮步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行动计划(2015—2020)》是统领性文件,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建成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的目标,努力使寮步镇公共文化发展水平跃居全市前列。《寮步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实施办法》将镇公共文化服务单位、29个村(社区)及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范围。《寮步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实施办法》鼓励文化类社会组织、企业、社会资本等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寮步镇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从设施建设、服务效能、队伍建设、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强村(社区)文化建设。《寮步镇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提出镇政府在完善企业基础文化设施、增强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企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上述5份文件都是以东莞市“1+4”政策文件为依据制定的。除此之外,寮步镇还特别结合该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际,制定了《寮步镇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办法》和《寮步镇加快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激励实施办法》。前者提出,对应有未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及部分具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的固定场所给予规划和扶持。后者明确,对为寮步镇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补助与奖励。

    常平:

    小戏小品惠万民  文艺人才到基层

    常平镇素有“京九第一镇”的美誉,近年来,该镇不仅建起了常平文化中心、铁路公园、常平公园等现代化的文化设施,还注重发挥文艺人才、文化精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发挥小戏小品创作基地的优势,通过专场演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小戏小品是常平镇的文化活动品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这里设立了东莞(常平)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这是该协会设立的首个创作基地,也是唯一设立在镇级单位的国家级小戏小品基地。广东省和东莞市多个单位也在常平设立了戏剧小品创作基地。基地成立以来,创作了一批小品力作,如《局长家事》、《局长家事2》、《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先后10多次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奖等大奖。

    常平镇结合各个时期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品专场演出活动。如2014年组织举办了5场常平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小品专场巡演。此外,还联合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举办了全国优秀小品展演活动,多个作品参加了全国和广东省的巡演活动,让小品艺术走入百姓生活中。

    今年,常平镇还创新村(社区)一级文化活动的载体建设,鼓励文艺工作者设立个人工作室,以提高本地文艺人才的水平,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建立文化艺术协会文艺下乡制度,逐步将协会的文艺人才下沉到村(社区)。目前,首批3个工作室即将挂牌成立,分别是朗贝村文化中心黄振霞工作室、桥梓村文化中心张三郎工作室、还珠沥村王伟军工作室。

    文艺工作室公开对外提供文化服务,每周对外开放不少于6个小时,一年不少于312个小时。除了每年要带头创作一定数量的艺术佳作、举办不少于4次交流活动外,还要开展各类文化培训活动,并组织工作室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村(社区)进行展览或演出。

    企石:

    欠发达镇建起了一流文化中心

    华灯初上,雨后的企石文化活动中心干净整洁。凉风徐徐吹过,清爽宜人。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拾级而上,来到文化活动中心的广场。孩子们相互追逐、玩耍和嬉戏,大人们散步、慢跑,或打羽毛球,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当婉转悠扬的民歌响起,大妈们翩翩起舞。这是夏夜企石文化活动中心的一幕。

    企石文化活动中心由原实验小学校舍改建而成,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企石镇为此投入了1300万元。这是该镇第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场所,占地面积2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有文化广场、舞台、艺术展览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该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资源和功能优势,为群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及健康有益的教育培训等文化活动。其中,艺术展览中心已成功举办了10多期展览,展出了一大批名人名家书画作品。舞台建成后,先后举办了多场粤剧演出和大型文艺汇演,每月还定点定时放映公益电影。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搬迁至此后,不仅扩大了馆藏,还专门设置了儿童阅览区,有儿童书籍近5000册。

    企石镇文广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以前,企石没有集中的文化活动场地,各种文化场所东一处、西一处地分散在各地,十分不便,该镇的文化工作在全市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如今,企石人民有了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企石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这么好的文化活动中心,就连一些经济发达镇街也自叹不如。

    改建文化活动中心,企石镇下了很大的决心。该镇文化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东莞的欠发达镇,改建文化活动中心所需的1300万元不是个小数。但是企石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文化发展方面抢先争优,有一股以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劲头。经过调研,镇委镇政府决定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并将其打造成文化活动的高地。

    企石镇还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全镇19个村全面完成“五个有”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大力培育村文化队伍,深入开展文化惠民“百千万”下基层、第六届国际标准舞锦标赛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如今,企石镇已形成了“每周有活动,每月有演出,每村放电影”的文化活动新常态,文化之花与千年秋枫树一道成为企石的亮丽风景线,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如东江水滋养着企石人。

    长安: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实践

    近日,广东省文化厅公布了2013—2014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结项评审结果,长安镇宣传文体局提交的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东莞市长安镇为研究对象》被评为优秀等级,这也是12个课题中获得的最高等级。

    近年来,长安镇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文化路径。上述课题就是该镇注重顶层设计的成果,各种文体协会因此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共成立了摄影、文学、书法、美术等17个文体协会,建成了以协会会员为骨干、人数达200人的文化志愿服务队,另有业余文体社团249个。这些文体协会为群众提供多样文化服务,形成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长安模式”。

    长安镇创新文化体制,设置了宣传文体局,统筹全镇的宣传、文化、体育资源,并成立了长安镇文联,把原来松散的文体协会联合起来,形成了“两个牌子,一个班子”的管理模式。同时,大胆探索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营新机制,在镇中心区统筹图书借阅、艺术展览、培训教育、讲座演出、文化交流等功能设施建设,形成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在社区整合图书阅览、党员教育、法律援助等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广场、商贸中心、社区建设了一批榕树下文化空间,定期开展都市文化服务。

    目前,长安每年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约占财政收入的7%,每年设立100万元的文艺奖励和扶持基金,形成三年一次大型文体活动、两年一次大型赛事、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机制,每年活动达400余次。调查显示,2014年有76.4%的长安市民参与或享受过公共文化活动或服务,群众满意率达75%。

    长安还创新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公开采购周末广场SHOW、08剧场演出等产品。同时,实行订单式的文化服务机制,开展文化志愿大篷车进“三区”等活动,让群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鉴于长安镇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的创新与实践,在7月2日由中宣部、文化部召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机制经验交流会上,长安镇应邀发言,成为9个发言单位中唯一一个镇级单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