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胜利纪念日,文艺舞台的回响—《胜利与和平》晚会大家谈
黄河落天走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胜利与和平》的音乐印象
表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恢弘史诗




 中国文化报 >  2015-09-1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胜利与和平》的音乐印象

    张国勇

    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的大阅兵,充分展示了国威、军威。中国告诉世界,只有成为军事强国,才能为世界和平安宁与繁荣昌盛做出担当。当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文艺晚会,无疑是一次软实力的“阅兵”,是一次文化的“阅兵”。在这纪念胜利的时刻,我们太需要一台具人文情怀、含深刻思想、集听视觉强烈冲击和高艺术品质的晚会了。通过半年的努力,主创人员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极具创意的舞台表现手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中,不难听出他们深深地为之动容。作为整台晚会最重要的根基之一——音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专业音乐工作者,我认为,无论是作曲指挥或是演唱演奏员,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对曲式的把握,不能拘泥于一城一池。

    纵观整台晚会的架构,可谓文本创意独具匠心,立意新,起点高,紧扣抗战胜利的重要节点,同时又不乏诗情画意之美。所有历史歌曲串联与当代新作呈现巧妙结合、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生硬勉强。既严格遵循主创团队的整体布局安排,又充分展现各自的鲜明特征,整台音乐会丰富多彩,毫无冗长繁缛之感。

    由于选用具有代表各历史节点的歌曲,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如原封不动地呈现这些老曲,势必会出现“歌曲联唱”这种老套路。有些歌曲虽家喻户晓,但毕竟由于年代变迁,音乐语言过于简单,已不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主创团队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几乎所有的作品,既保留了基本历史特征,又运用了丰富和声语汇与配器色彩,将原曲巧妙地变形拓展,从而赋予老歌全新的生命。《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中,作曲家用灵巧的技法、自然的调性转换以及个性迥异的节奏,将革命根据地节庆的喜悦气氛与对革命圣地的敬仰完美结合,现场观众无不为悦目的舞蹈和醉人的歌声所打动。印象较为深刻的当属男声小合唱与情景表演《并肩战斗》。为表现远征军不畏艰险,在异国他乡与盟军并肩作战的场面,作曲家成功地将一首简单的小曲,改编成一个音乐内涵丰富,管弦乐手法高超的交响作品。如果说,好的歌剧音乐抛开歌词也一样耐听,那么舞蹈音乐当你闭上眼睛同样有画面呈现,作曲家在这里真正做到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钢琴与合唱《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由于时间有限,钢琴《保卫黄河》不可能全部演奏,无痕迹删节的版本与《义勇军进行曲》时而呼应,时而交融,可见作曲家的良苦用心。

    晚会音乐中的旧曲见证了历史,唤回了记忆。耳熟能详的作品总能引起观众内心强烈的共鸣,完成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使命。而“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音乐责任则由作曲家的创新来承担,这恰恰是晚会最为可圈可点之处。《胜利之歌》激情豪迈、鼓舞人心,铿锵有力的歌声昭示着昔日与今日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希望与梦想,为整场晚会开了个好头。《天耀中华》词曲典雅柔美,编配行云流水,童声与女声合唱如天籁之声。在以激情、奋进为主色调的晚会中,凭轻柔唯美一枝独秀,在观众90分钟的欣赏过程中无疑起到了兴奋点的调节作用。领唱与合唱《和平——命运共同体》是整场晚会的重中之重,不仅因为它的政治意义所在,更因为它是整体音乐构架的最高潮。作曲家的男女独唱重唱写得抒情大气,旋律动听,二重唱时更加富有表现力,而合唱的部分则十分丰满,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男女声独唱重唱,并强调了本次纪念活动最重要的主题——开创未来。

    晚会落幕,走出大会堂听到观众的称道,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满足,不禁为音乐创作团队审美趣味的提高、创作技巧的臻善感到欣慰。

    粗糙拼贴式的综艺晚会不再。

    向艺术家们致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