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淄博市临淄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振波
山东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涌现出了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等众多历史名人,形成了《管子》、《考工记》、《齐民要术》、《孙子兵法》等一批文明成果,流传下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等大量成语典故。齐故城、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等代表齐文化的物质遗存大量分布在临淄境内,被誉为“地下博物馆”。1994年,临淄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正在崛起的现代新兴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名城、江北最大的塑料产品基地、世界最大的装饰原纸生产基地。近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下,临淄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凝心聚力,扎实苦干,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山东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省级文明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实现823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5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5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24亿元,位列全省前3位。
临淄绽放的青春活力、呈现的勃勃生机,根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齐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城市精神和行为模式。早在2300多年前,临淄就设立了与古希腊雅典学院同期的稷下学宫,鼓励独立思考和自由交流,学者最多时达到数千人,学派先后有近百个,各种学术思想激荡融汇、百家争鸣,生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
在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临淄区今天开设“稷下学公开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批示精神,更好地挖掘齐文化内涵,弘扬稷下精神和稷下学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今社会相协调,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我们将持续加大对齐文化的保护研究开发力度,充分借鉴齐文化和稷下学的思想精华,着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在临淄大地上绽放光彩、交相辉映。
(本文为作者在“国学系列公开课·稷下学公开课”开班仪式上的致辞,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