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丽仙 文/图
9月15日至16日,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的吉林动画学院有一种多样的欢腾:运动场内,3000多名2015级新生正在军训;文化艺术中心内,2015中韩影视传媒高峰论坛和第七届“雪狼杯”动漫作品大赛颁奖盛典陆续举行;动画艺术学院、产业大厦、图书馆里,同步进行的则是动画论坛、漫画论坛、广告论坛、设计论坛、游戏论坛几大分论坛。
所有这些,都聚拢在“引领未来”这一大主题之下,成为吉林动画学院建校1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
“回顾学院过去的15年,我们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在校庆活动开幕式上,吉林动画学院校长、董事长郑立国说,“从2000年建校到2004年入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学校发展的1.0阶段;从2005年到2008年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动画学院,是学校发展的2.0阶段;从2009年到2014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得到全体专家高度赞扬,是学校发展的3.0阶段。今后,将是吉林动画学院发展的4.0阶段。”
影视论坛为何成动画学院校庆重头戏
2015中韩影视传媒高峰论坛是建校15周年校庆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首个大规模的中韩影视论坛,邀请了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委员长金世勋、韩国釜山国际影视节目展组委会执行委员长具宗祥等10余位中韩影视传媒界大腕,围绕中韩影视传媒现状、热点、发展方向以及中韩影视传媒产业合作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动画学院的校庆活动却将影视传媒论坛作为重头戏,看起来似乎“不务正业”,实则有深意:一是体现了始终不变的三大办学理念之一——开放式国际化;二是体现了各分院创新求变、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
“建院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向业界开放,与国际接轨,紧紧围绕市场、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郑立国告诉记者,本着这个理念,吉林动画学院不断开拓与国际知名艺术类院校的交流渠道,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举办作品交流展、教育资源共享等形式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吸收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理念。
据统计,成立15年来,吉林动画学院先后承办了中国吉林国际动漫游戏论坛、华文广告创意精英赛事“龙玺杰青巅峰对决”、亚洲下一代TV内容论坛、2014中国文化产业峰会、中日青少年动漫展、中韩女性平面设计师交流展等国际性论坛、展览、赛事共30多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与法国高布兰动画学院、加拿大谢尔丹理工学院在2010年、2013年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外国驻华大使、公使、参赞、总领事等1000余人到校交流,共举办学术报告248场;先后聘请了340多位国内外业界专家和企业精英任学院客座教授,先后选派157名学生通过交换学习、短期交流、冬夏令营、攻读硕士学位等形式,到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交流学习。“这些交流活动有效开拓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院能够始终站在世界动画教育的前沿,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郑立国说。
电影学院成立的背后
2000年6月,吉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吉林艺术学院申报民办二级学院的请示〉的批复》,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成立,这就是吉林动画学院的前身;8年后,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建校之初,校址位于长春市南关区。2001年,吉林动画学院第一座教学楼动漫教学楼在高新区破土动工,当年落成,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这座编号为“A”的教学楼外观象征一艘帆船,寓意学院由此扬帆起锚,向着创建百年名校的目标开始乘风破浪的远航。
如今,学校除了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的高新校区之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占地约190万平方米的双阳校区,现有在校生1.2万人,教职工1100余人,培养毕业生12届,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人才近2万人。学校下设动画艺术、游戏、设计、广告、传媒、电影、漫画、文化产业管理、产品造型共9个学院,开设了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等2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艺术学、文化、工学、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
9个学院中,电影学院尤值得一提——在建校15周年之际正式成立。“电影学院的前身是影视戏剧学院,设立了表演、戏剧影视文学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个专业,首批学生已经入学。”吉林动画学院副董事长刘欣表示,随着该院的建设完善,还将陆续开设导演、音乐等专业,并结合学院发展定位和电影市场变化,对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虽然外界对“双师型”一说感到陌生,但不少动漫界人士都知道,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常光希、副厂长王柏荣都受聘于吉林动画学院,执掌过动画艺术学院,进行动画教学并指导动画创作。
而对吉林动画学院教师而言,“双师型”师资是一个熟词,其源头是三大办学理念中的“开放式国际化、学研产一体化”,具体实施则是根据各分院专业的不同需求,聘请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研究学者、行业专家到校讲学,构建起一支以“艺术大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跟进”为特色的师资队伍。
以新成立的电影学院为例,其名誉院长是韩国汉阳大学戏剧电影学科名誉教授郑用琢,院长是原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著名导演宋江波。“学院还将继续特聘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导演、编剧等,挖掘地域和国内艺术资源如长影和国内知名的电影艺术家、产业专家等,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培养出优秀的电影人才,创作更多的动画电影以及真人电影。”刘欣说。
在产业大厦里,感受创新创业之风
可以说,“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放式国际化”的成果之一,是实现“学研产一体化”的因素之一,也是“创意产品高科技化”的一大助力,是三大办学理念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一种体现。与此相关,屡屡获奖的作品和勇于创业的学生则是三大办学理念的结晶。
编号为“E”“F”的两座楼叫产业大厦,学校下设的吉林纪元时空动漫游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其中。几年来,校、企合作推出了多部动画作品,如3D动画电影《青蛙王国》(曾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二届动漫奖等)、104集动画系列片《长白精灵》、26集动画系列片《幸福大街一号》,4D特种电影《乡亲》、《生命之种》、《青蛙运动会》以及1000多部动画短片,其中,《猫和老鼠谁将被埋葬》、《小鸡想飞》、《柏树山上的风》等10余部动画短片作品,分别在日本广岛电影节、俄罗斯苏兹达尔电影节、德国斯图加特动画节、韩国首尔国际动画节和国内的美猴奖、金海豚奖、金熊猫奖、金龙奖等赛事中斩获大奖,目前累计获奖131项。
所有获奖的证明都陈列在产业大厦东侧的吉林国际动漫博物馆一层——校史馆中。“这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以动漫游戏为主题的博物馆,2008年8月提出建设构想,2009年12月启动, 201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寒暑假有很多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每年参观人数在2万左右。”博物馆综合办主管徐曼告诉记者,该博物馆聘请了德国柏林电影博物馆原馆长罗尔夫·杰森对前期规划、展览理念和基调等进行了指导,目前二层的展示内容包括各国动(漫)画作品专区,动画场景呈现和作品播映,以及根据图片复原的、1877年发明的、能呈现动画效果的普拉斯诺镜和购自美影厂的老机器等。“展览每3个月或半年会换一次,校庆结束后,张松林纪念馆将在二层开工。”徐曼说。
在产业大厦另一端的二层,是学校的年度创新创业成果展,其中,黑豆高校综合生活服务平台、产品动态说明书、激创影视航拍是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它们均已获得或正在洽谈投资事宜,而背后的年轻创客尚未毕业。据吉林动画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张蕊介绍,近3年来,学院学生完成创新创业立项2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0项。学生参加项目训练1266人次,教师参与项目指导264人次,获吉林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105万元,学校除硬件配套外,还投入经费170万元。目前,多名学生注册了公司,30多个项目通过不同方式展开商业运营。
“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且成果斐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张蕊对记者说,首先是学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给学生提供资金、场地、设备、技术指导全方位的切实支持,其次是“双师型”队伍的引领,再次是学院在机构设置上保障了这些有效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