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丽仙
“当时办学院是考虑到产业发展需要,也是自身事业发展需要。”在谈到15年前的建校之举时,吉林动画学院校长、董事长郑立国告诉记者,办了学校之后他才对教育本质和内涵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办学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孩子到大学来不仅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成人、成才,了解市场、了解社会。”
因为这个,他反复强调5个“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行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这是他作为一个学校掌舵人对学校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身为一个普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吉林动画学院的大家长。”郑立国说,“从我做起,我要求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要有家长的心态,要引导孩子在大学里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具备专业水平,对未来职业有较清晰的人生规划。”
他坦言做一个大家长不是很容易,因为背负着太多责任——办学主体的责任、学生成才的责任、带好团队的责任、学院快速健康创新发展的责任。曾经,事无巨细他均亲自过问,渐渐地,他适度掌控、能放能收。“管理中不能有家长作风,而要明确分工、严格要求,让大家按照既定目标完成各自分内工作。现在做一件事,我有空就和大家一起干,没空,就退出,交给他们做。”
15岁的吉林动画学院在郑立国眼里犹如一个小孩。“每年都在变化,隔个一两年再见到,都会感叹‘呀!又变了’,所以有同行说我们总有新意、有活力。”
他不喜欢用“改革”这个词,更喜欢“变革”。“我的经营理念是求变。变,是思维方式根本性、整体性转变,是围绕未来市场进行前瞻性布局。比如成立电影学院,就是一种‘变’,接下来,传媒学院准备变成电视和新媒体学院。”郑立国告诉记者。
这种始终求变的精神其实就是当前常说的“创新”。在建校15周年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他说:“作为中国的民办大学,从举步维艰到充满活力,必须把握准确的办学定位、探索独特的发展途径、创建独特的发展模式、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所有这一切,都基于独特的创新思维。”
在思维创新、理念创新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创新。“思”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对郑立国来说,不远,或许只是几步而已。在正式发言场合,他一般将学校的实践创新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坚持人才培养在办学发展的主体定位、注重实践教学平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注重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注重模式创新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础作用、坚持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注重管理创新对事业发展的激励作用。
但是,围绕这短短七句话,他可以跟你侃侃而谈数小时,因为,那背后是他和整个团队15年的筚路蓝缕。
“15年前,招生才100多人,当时的郑立国是艰苦创业的‘小郑’。”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说,“今天,他的创业成功了,吉林动画学院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动画学院,什么叫最大?不在于校舍和师生的数量,而在于宽阔的胸怀和凝聚人气的力量。”
据统计,现在的吉林动画学院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其中,22个省市为提前批次、第一批次录取,新生报到率93.2%,外省计划总规模比例、计划完成率均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能取得如此成就,最根本是得益于国家的体制。”郑立国对记者说,遇到好的机会,想到新的方式方法,就要放开手去做,用活机制,砺心砥行。“身为一个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能紧跟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突破自身思维限制,不断尝试新做法,实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郑立国笑得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