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只有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核心,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方能形成核心文化竞争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多元文化交织辉映
乌海虽然建市不足40年,是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但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底蕴。
这座城市,有远古的桌子山岩画群,有历代长城、明代烽火台、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大山、大河、大漠、大湖、四合木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资源,有源于上世纪50年代以煤矿工人业余写“大字”为基础,发展到今天“中国书法城”书法文化的辉煌,有以煤都工业文明为依存、葡萄种植和酿酒、奇石收藏交易等为代表的现实文化资源……
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有的从远古走来,有着叹为观止的神秘,多年来,吸引着一批批科技、考古专家学者及中外游客纷纷来到乌海,欲穿越时空隧道,对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久远的故事一探究竟;有的是大自然赐予乌海的宝贵财富,已沉默千百年,正在翘首盼望“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使之积蓄的能量喷薄而出;有的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标注着现代文明与进步。
这些富饶的文化资源,尽管有的是披着神秘的面纱,让人捉摸不透,有的是胸怀坦荡地迎接新生,有的是与现代文明交织辉映,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知名度高、美誉度强、诱惑力大,个个都是一张耀眼的金字名片,有着可开发性强、鲜明的内蒙古西部地域特色和独具一格的文化脉络,且不同文化资源间相辅相成,品类构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发挥放大特色文化资源
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乌海坚持走特色化之路,向特色要实力,向潜力要增长极,充分发挥和不断放大、辐射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实施立体开发,走内涵式发展、品质化取胜之路。
在这总体发展思路和定位下,乌海一系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并大放异彩。
——魅力无穷乌海湖。历数乌海的文化旅游资源,乌海湖的“核心”“轴心”作用当之无愧。相当于20个杭州西湖面积的118平方公里浩瀚湖面,将城市与湖泊、高山、岛屿、沙漠、湿地、草原、胡杨、四合木、岩画等独具特色的资源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现出沙漠之海、黄河公园、沙海城相融的无限魅力。
乌海以乌海湖休闲旅游开发为重点,扶持开发多元化的户外休闲旅游产品,规划水上动力、沙漠越野、高山草原徒步、低空飞行、房车营地、沙漠度假村等项目,全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工业、金融、教育等产业融合,促进城旅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衔接。纵观乌海湖远景规划,“水上游乐区”“湿地观光区”“沙漠体验区”“植物庞贝城遗址保护区”“烽火台观湖区”“黄河风情特色生态区”……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上善黄河水,大美乌海湖”的雄伟画卷尽收眼底。
——甘德尔山蒙元文化旅游区。乌海以甘德尔山为载体建设的蒙元文化旅游区即将全面完工。甘德尔山蒙元文化旅游区是集历史、人文、自然山水景观于一体,且互相联系、相映成趣的综合性旅游生态景区。
——桌子山岩画保护区。这是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在乌海境内分布广、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古朴,在国内外岩画界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岩画内容多为太阳神等人面像、动物图形、狩猎图、符号等,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是国内外罕见的出土岩画,其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磨刻风格独具一格,特别是距市区10公里处的人面像岩画,为中国和世界人面像岩画之精华。
——四合木保护区。乌海四合木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古老残遗濒危植物及避免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植被带和多样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6万公顷。保护区内已查明有野生植物335种,特有古老残遗种及其他濒危植物725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四合木、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苞5种,其中四合木为全国唯一的特有单种属植物,保护价值如同大熊猫。
——植物庞贝城遗址保护区、烽火台观湖区、龙游湾湿地景区、胡杨岛风情特色生态区、金沙湾沙漠景区、葡萄园生态景区、中国书法艺术馆……
在乌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中,“中国书法城”这张“王牌”的分量举足轻重。如今,走在乌海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商户牌匾、单位名称、街头标语,还是景点温馨提示、旅游商品题字、生活寄语,书法元素无处不在,很多居民家庭中,更是以悬挂几幅书法家作品来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从昔日的矿区自发到今天的全城自觉,从“煤城”到“中国书法城”的嬗变,折射出书法特色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发展路径。书法文化毋庸置疑地成为乌海的特色文化、主流文化。
乌海,一个个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现代文化、人文文化正在你追我赶地“活化”,为乌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着无限的正能量,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力载体和引擎。
旅游,紧紧咬合特色文化
“个性即魅力,特色即价值”。“在黄河金腰带上以黄河文化、书法文化和蒙元文化为主体,西北风情特色鲜明的山(甘德尔山)水(环乌海湖旅游区)生态型旅游服务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山水翰墨、生态乌海,整合黄河沙漠、历史遗迹和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全面实施‘一核统领,三轴串联,五区联动’的旅游总体空间布局;形成‘文化为魂,生态为脉’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以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环乌海湖生态旅游景区为核心品牌旅游产品。”乌海旅游定位及战略目标,紧紧把握住了乌海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的脉搏,使其融为一体,互为作用。这一战略目标和准确定位,极大提升了乌海旅游业品位。
长河落日之美,大漠孤烟之魂——黄河风情线路;山水沙石,大美乌海——异域生态游线路;赏蒙古族风情,品蒙元文化——宗教文化游线路;寻找自然野趣,探寻岩画遗迹——历史文化游线路。我们从乌海特色旅游的主线及其派生的分线、支线及各个旅行社的中长远规划和主题策划中可清晰看到,在这座小城,旅游已与文化紧紧咬合,呈现出了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在紧密依托各类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乌海旅游总体空间布局已出炉,即“一核统领,三轴串联,五区联动”。
“一核”,生态乌海旅游核心区,重点打造甘德尔山风景区、环乌海湖风景区,形成乌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景区。
“三轴”,包括沿黄河走向的黄河风情景观轴、沿桌子山山脉的历史遗迹文化轴和沿环乌海湖旅游区、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的旅游主体形象展示轴,体现出了“生态乌海、文化乌海、魅力乌海”的旅游特征。
“五区”,构建五大旅游板块,即沙漠生态旅游板块、黄河风情旅游板块、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宗教文化旅游板块、工农业特色旅游板块,形成主题明确、特色各异、覆盖全市的旅游空间布局。这“五区”使各类旅游资源相互交叉、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遗产,重点培育有特色、有特点、有底蕴的旅游景点,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做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大文章。
乌海,在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的统领下,以文化产业项目的整合开发为核心,以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起点,以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文化产业为主线,正在充分发挥和不断放大、延伸、辐射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优势,并实施立体式开发,走内涵式发展、品质化之路,强力推动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互为作用、互为依托、互为衔接、互为繁荣的融合发展之路。(吕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