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楠
舞台上,LED大屏幕背景画面是山川河月、茂林修竹;聚光灯下,身着传统服饰的女演员透着素雅之美。随着轻柔的音乐响起,她轻声吟唱起一首唐诗《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嗓音清澈、纯净、韵味悠长。
这是9月12日《心灵律动:李元华中华诗词演唱会》在北京的节目录制现场,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女主角就是李元华。如果不事先了解,恐怕谁也看不出她已68岁高龄了。
李元华,我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68岁的她本已到了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年纪,但她非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更加忙碌了,这台中华诗词演唱会就是她一手策划的。她从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诗篇中,选出20首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诗词佳作,配上音乐、朗诵、解析,以求用现代传播手段,展示中华诗词独特的文学魅力,传递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当天的节目录制现场可谓星光璀璨。除李元华外,还有殷之光、虹云、石维坚、张家声、高育发、王改正等知名朗诵家,并邀请到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文朝等诗词专家。
策划并举办这样一台音乐会,李元华耗费了巨大心血。除了邀请好友来现场助阵,在诗词的选择、演唱上,李元华也下了很大功夫。事实上,李元华在中华古典诗词演唱及传承上有特殊的成就和贡献,她曾演唱录制过数百首诗词歌曲,由于有坚实的戏曲功底和娴熟的声乐技巧及文学修养,她的演唱意韵深长,声情并茂。她追求新古典的审美原则,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力求出新,以情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几十年来,她潜心研究、探寻实践诗词的演唱,时而细腻委婉,时而豪情奔放,演唱极富情感张力。
因为李元华在诗词传承方面的成就,中华诗词学会特聘她担任艺术顾问、音乐委员会副主任。李元华为此倾注了极大的激情与心血,怀着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为传承中华诗词艺术做了大量探索和开创性的工作,组织举办了许多诗词演唱演出活动。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王改正表示,在快餐文化、赢利文化、虚浮文化充斥人们眼球的社会背景下,李元华举办诗词演唱会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中华诗词演唱领域的领军人物,她风采依旧,被大家称为艺术之树常青的“诗意春莺”。“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王改正说。
李元华说:“我已68岁了,现在演唱确实有了些深度,但声音已失去青年时的光泽,但我可以用吟、诵、唱、舞多种表演形式,表现诗词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几十年来,对传统诗词进行传承探索、创新推广成为李元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歌唱界较少问津中华诗词歌曲,我们学习探寻古代诗词歌曲,在探古、寻古、访古、悟古的过程中,传承弘扬我们祖先以特有的思维方式创造的文体,在这种言简意明、浓缩精炼的文字符号中,我们体味着祖先平凡而深邃的哲思,享受伟大诗人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力。”李元华说。
李元华认为,中华诗词史诗般的旅程折射着中华民族不朽的忠诚和坚强,培育了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民族。“新古典是我们几十年来的追寻目标,用今人的音乐歌唱理念,用当今丰富的音乐创作手段、歌唱方式,演绎千百年来杰出诗人的诗意心声,让诗和歌真正地融为一体。我们期待着有艺术基金或民间资金投入扶持,把中华诗词从古籍中请出来,并用现代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奉献给社会。”李元华说。
如今,李元华在坚守文化艺术事业的同时忙于社会公益事业,生活丰富多彩。“退而不休,老而不朽,广泛地被社会接纳,继续为人民服务,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李元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