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实践”
如此装扮古镇,提升还是破坏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亮点多
部省联训河北基层干部
图片新闻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举行
首届中国国际象雄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民乐音乐会《天涯共此时》中秋奏响
舞台科技为歌剧锦上添花
广告




 中国文化报 >  2015-09-23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实践”
——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侧记

    宾  阳

    中秋时节,北部湾天高云淡,风轻浪细,美不胜收。9月17日下午,在广西北海去往合浦的大巴上,朝鲜族姑娘李美香却无暇欣赏窗外美丽的景致,而是专注地用手机观看着视频。

    “看看以前的表演有哪些不足,在今晚的演出中完善一下。”李美香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的舞蹈演员,此行正是为了参加文化部、中央文明办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活动。9月13日至19日,“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汇聚了吉林、天津、海南、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区市和文化部直属单位的优秀演员、艺术家,分组先后在南宁、柳州、百色、北海、防城港开展了“相聚北部湾”“多彩的民族”“昆曲的艺术”等十几台(场)晚会、展览和讲座。

    老戏院迎来新客人

    合浦县位于北部湾东北岸,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2000多年前,合浦就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贸易。地处县城中心的还珠戏院,是此次“春雨工程”演出的目的地。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在这里登台演出,当时这里是全广西最好的县级剧院。”当地的邓阿姨曾经在还珠戏院工作,一直关注着这个戏院的发展。据她介绍,还珠戏院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但到了上世纪末,和全国很多地方的文化场馆一样,还珠戏院也历经了风雨的洗礼,数度起起落落。

    “中央提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还珠戏院又有了新的希望。”邓阿姨说。最近几年,老戏院得到了维修,演出日渐增多。当听说晚上的演出队伍来自吉林延边时,邓阿姨睁大了眼睛:“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北,好遥远,我们从没现场看过朝鲜族的演出,这次很幸运。”

    《盛世长鼓》、《四物乐》、《顶水舞》、《长袖舞》,悠扬典雅的音乐、婀娜轻盈的舞姿、娴熟的击鼓技巧……9月17日晚,一个又一个具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节目,迎来了一阵又一阵欢呼声和掌声。

    “意外,震撼,很受鼓舞。”晚会结束后,第一次来到南国边疆演出的李美香和同伴们这样表示。

    做更多接地气的讲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知名昆曲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刘静很在乎她的第一次文化志愿演出。9月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大讲台志愿服务广西行在南宁举行,听众是来自各地的群艺工作者、戏曲爱好者和普通市民。

    “担心大家听不懂,我把服装和一些简单道具都带来了。”刘静说,因为昆曲知识比较专业,为了做好普及,她做了充分的准备,“随着讲解的深入,加上图片展示和现场示范,台上台下互动很活跃。”

    “从昆曲的历史,到服饰、动作、眼神,深入浅出,简明易懂,讲座设计充分考虑了听众。”吉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葛利民说。南宁市民刘先生则表示,今后要“好好看看昆曲,学着欣赏这门艺术”。广西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黄松也表示,对于昆曲,自己是门外汉,听了讲座才发现,昆曲原来是如此精致、典雅的艺术。

    “以前都是在大学里讲,现在我觉得,从美学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艺术家有义务做更多‘接地气’的讲座。”刘静说。

    心相近 情更浓

    无论讲座、展览还是演出,志愿者都用心准备、用情演绎。

    南宁周周演水上舞台上,连续三晚的文艺晚会让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内外嘉宾、广大市民和游客大呼过瘾;防城港边防某部,一曲《强军战歌》引起官兵们的强烈共鸣;在百色森林广场,苗族舞蹈《招龙舞》充满神秘,观众们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神的世界……各个现场都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成为百姓的嘉年华。

    “大舞台”“大讲台”“大展台”是“春雨工程”惠民项目的最大特色。“演出给老区人民带来快乐的同时,志愿者自身也得到了历练。”海南省琼中县的志愿者小王说,“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实践。”

    当志愿者和当地群众依依惜别时,吉林延边群众艺术馆馆长金升活说:“只要心相近,距离不是问题。我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节目,更有做好群文工作的经验,以及相互之间的感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