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融资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融资案例
  标题导航
小剧场产业,支点在哪?
盟邦戏剧:何时遇到对的投资人
哲腾文化:需要认清投资方和自己
戏逍堂、开心麻花:亲密接触资本方
戏剧产业化环境还需共同孵化




 中国文化报 >  2015-09-2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盟邦戏剧:何时遇到对的投资人

    盟邦戏剧《我不是李白》演出现场剧照

    车向蓝是中国民营戏剧社团——盟邦戏剧的创始人。盟邦戏剧创作的精品戏剧既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又具有商业价值。其出品的原创舞台作品包括《我不是李白》、《如果,我不是我》、《同桌的你》、《遇见未知的自己》、《女婿驾到》等。其中,戏剧《我不是李白》被誉为“北京小剧场戏剧的新名片”,音乐戏剧《如果,我不是我》被誉为“‘80后’最真实的当代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2007年车向蓝成立盟邦戏剧,不到一年的时间,盟邦戏剧迅速壮大为中国内地颇有名气的民营戏剧社团,并得到表演艺术家的大力支持。

    小剧场融资在国内不太“俏”

    融资难一直困扰着小剧场,两年来,车向蓝一直在寻找融资,但并未成功,她认为难度有两点:一是融资机构不看好小剧场的发展,二是赞助企业对文化类企业不太感兴趣。在国外,小剧场的生存环境似乎比国内理想得多,可以很容易获得赞助或融资;而在国内,小剧场不太“俏”。其实,小剧场的运作成本并不高,一部算不上大制作的电影的投资往往都需要上千万元,小成本电影投资也在百万元级别,而一部戏剧初期的投资,往往连一部电影投资的1/10都不到。

    有朋友带着车向蓝谈了一些融资项目,但她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在与融资机构接触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感觉有一些地方没有磨合好,最终还是没有达成合作。就像马云一样,当初在国内时他谈了上百家融资机构也没有人愿意给他投资,但他去美国后,10分钟就敲定了投资。小剧场也一样,在中国还属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群体,想吸引资金可能还要另辟蹊径。

    融资机构想把小剧场一口吃掉

    “很多融资机构一上来就想把小剧场一口吃掉,或者要求占公司的大股份,我觉得这样会让小剧场完全变味。”车向蓝说,热钱的集中涌入会影响文化产品的品质。投资人很多时候喜欢在剧情设计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但每部作品都是导演的孩子,怎么能令旁人随意摆弄?因此,导演很多时候是和投资人博弈,但导演最后还是要服从于投资人,这是很残酷的现实,导演只能用“求同存异”的方法与投资人在艺术上达成妥协。

    “我在融资过程中一直没遇到对的机构,另外,我对融资有些后怕,我身边有许多初创企业因为资金的进入而内耗严重,最后导致散伙,几个合伙人之间闹得很不愉快。所以,我宁可自己一个人艰难前行,也不想贸然引入热钱而引起纷争。”车向蓝说。

    在融资方面,车向蓝一直持保守态度,“因为要找到一个真正懂你、愿意和你同甘共苦的融资机构很难。融资属于‘可遇不可求’的缘分。”车向蓝说。在车向蓝眼里,一个好的融资伙伴,首先要热爱舞台艺术,其次是不能急功近利,因为很多剧目在前几年都是赔钱的,投资机构必须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不能只看重票房不看重剧本。最后,她不希望被资本“吞并”,而是希望找到可以同甘共苦的投资机构。

    以版权经营“自力更生”

    作为戏剧社的老板,车向蓝很大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经营好戏剧社,找到好的剧本和导演。因此,如何打市场,如何经营好小剧场,如何自我造血成为他们更加关心的问题。很多小剧场都把精力放在经营与内容制作上,毕竟,小剧场想获得高票房不容易。

    车向蓝也很欣赏像一些成熟的话剧团队的商业运作模式,他们与一些赞助或投资机构合作得很好,但与他们的商业运作路线不同,车向蓝和她的盟邦戏剧一直保持着“文艺范儿”路线,她自诩为“自讨苦吃”的路子。不过,她有自己的活法——版权运作,譬如,盟邦戏剧的一个剧目可以被开心麻花这样的团队买过去运作,对方购买版权,她则可以“坐收渔利”。现在,令她骄傲的是,盟邦戏剧对所有剧目版权的掌握都非常好,从来没有因此发生过纷争。目前,她已经与云南、太原、西安等地的话剧团体都达成了版权方面的合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