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融资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

第2版
投融资

第3版
融资案例
  标题导航
小剧场产业,支点在哪?
盟邦戏剧:何时遇到对的投资人
哲腾文化:需要认清投资方和自己
戏逍堂、开心麻花:亲密接触资本方
戏剧产业化环境还需共同孵化




 中国文化报 >  2015-09-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剧产业化环境还需共同孵化

    近几年,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一直在主持“深耕”北京青年戏剧节这个公益平台,他认为,尽管话剧市场中有一些较为亮眼的民营公司,做过一些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但目前的话剧业还完全谈不上产业化。

    最近这几年,有过开心麻花、戏逍堂这些民营戏剧界成功引得外部资金的“商业翘楚”,也出现过拥有戏剧、影视、营销、文化投资等子品牌的至乐汇这样的“商业怪咖”;在商业模式上,很多院团都在探索“巡演+驻演”“IP+商业开发”的路子,但在杨乾武看来,还未达到能足够吸引资本眼光的成就。以北京青年戏剧节这个平台为例,这是一个以培养、孵化戏剧创业、创作初生力量为主旨的公益平台,但他坦陈走得较为艰难,运作多年,北京青年戏剧节和其他戏剧公司一样,都还面临着继续生存、继续锻造、强化品牌的问题。

    杨乾武表示,整体环境来看,虽然部分城市以年轻人为主的观剧需求在上升,但戏剧消费支出比电影要大许多,戏剧消费者的基群要远小于电影业;同时戏剧业的属性与电影完全不同,它完全由人力演出,在复制的速度、广度上远不及电影。“还有一个掣肘戏剧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就是产业环境问题,包括与戏剧相关的要素未能满足当下市场化的需求。”他举例,如剧院等社会资源很多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在政策上,政府对民营戏剧公司不能够给予和国有院团同等的重视和待遇。“政府资金不应该直接运作节庆,或者直接花钱打造文化产品,而是要做文化环境上的引导和构建。”

    就目前一些戏剧公司的商业模式探索,杨乾武也表示没有看到太多的利好信号。他认为,如果一部剧无法在固定剧场演出,并且具有长期的吸引力,以话剧的投入来看是很难回本的,所以目前很多大投资剧目走巡演的路子不可能挣钱。“一个行业要成为产业,需要有一批投身其中的创业力量,需要有一定基础的消费群体,需要有足够多的、能够自由流通的资源要素,更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文化环境,这个过程还要慢慢孵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