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公共阅读·专题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杨武能著译文献馆”重庆开馆
亦夫小说《吕镇》聚焦中国乡村社会
长篇小说《根据地》西安首发
朝鲜族舞蹈教育家——池福子




 中国文化报 >  2015-10-2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管窥

    陈华文

    今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阿列克谢耶维奇无疑是陌生的,她到底是谁?为什么能获此殊荣?

    继承俄语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授奖词是:“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这句话精辟地总结了她纪实文学创作中的三个特点:以编年体式为每个时代修筑纪念碑为创作宗旨,以平等展现各种人的声音为创作风格,以对痛苦与勇气的全面反映为创作内容。

    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5月31日,成长于一个军人家庭。1972年,她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师和报刊编辑。在她40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以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为主,相继出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锌皮娃娃兵》、《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等作品。

    众所周知,俄语文学有着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很多作家有直面历史、用生命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作家的作品都恢弘大气、深沉厚重,人性中的美与丑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在阿列克谢耶维奇之前获得诺奖的俄语文学作家中,无论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还是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对于历史的记录、追问,都与民族反思意识紧紧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阿列克谢耶维奇继承了俄语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她的创作体裁是以非虚构、真实记录为主要特征的纪实文学。而纪实文学作品获得诺奖,在此之前仅有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距今已60多年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不只是记录事件的干燥历史,我记录的是人类感受的历史。人们在事件之中的想法、对事件的理解与记忆;他们相信的或怀疑的;他们所体会到的希望、错觉和恐惧。”

    战争中女性身份的双重表达

    在文学题材中,战争永远都是表现的热点,而关于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全世界有成千上万部。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讲:“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人式的。”她没有亲历二战,为什么乐于呈现战争?其实这和她的生活成长经历有关,她有11个亲戚在战争中死去。她显然是一个性别意识强烈的作家,她以女性的角度,写战争中的女性。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二战中,超过100万名15岁到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战争,她们有医生、护士、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等。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记录了女兵们亲历的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为了写作此书,阿列克谢耶维奇4年跑了200多个城镇农村,采访了500多位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的女性。书中,有太多情节令人陷入沉思,包括战争中女性的勇敢、慈悲、挣扎、崩溃。如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受访时讲到,在战场上第一次拿着步枪,准备朝德军军官开枪时,她的手瞬间就软了,身体也在颤抖,但最终扣动扳机的挣扎……人性永远都面临两难选择,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争书写中,读者不仅仅读到一个个战争英雄的形象。

    孩子是时代苦难中最深的痛

    战争无论胜负,最后受伤的必然是儿童。出于母性的本能,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于战争中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最客观的记录。完成《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写作之后,她接着创作《我还是想你,妈妈》。为了写作,阿列克谢耶维奇对100多名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儿童进行了采访。一个孩子在书中回忆:“村子里的一些人已经奄奄一息,有躺着的、有吊着的,我们倒不害怕,因为这些人我们都熟悉。后来我们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女人,我们就哭了起来……”孩子们对战争充满恐惧,他们期望在和平的环境学习成长。

    随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将故事背景切换到阿富汗战争,写作了《锌皮娃娃兵》。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直到1989年才全部撤出。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比卫国战争整整多一倍,苏军1.4万余人战死。《锌皮娃娃兵》由日记摘抄和被采访者的口述记录组成。书中写道:有些娃娃兵为排遣作战恐惧,他们吸毒使自己麻醉,然后疯狂地杀人。作品出版后,随即遭到当局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军人的亵渎。有些父母无法接受孩子参与了一场残暴战争的事实,一次次把阿列克谢耶维奇告上法庭。

    文学的真实性力量砥砺人心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主题除了战争之外,另外就是生态灾难的真切再现。《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就是代表性的作品。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太多。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人因此感染各种疾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是人类有史以来由高科技失控引发的极其严重的生态灾难。

    阿列克谢耶维奇有着记者的职业敏感,以及作家的社会良心与责任。对这次灾难的书写,她当然不会失语。为了收集到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作品,并借此期盼同样的灾难不再重演。此书1997年出版后,阿列克谢耶维奇惹火了官方,被骂成“叛徒”。从2000年开始,阿列克谢耶维奇前往法国等国家,漂泊长达10年之久。她表示,她需要在遥远的他乡来认识自己、认识故乡、认识祖国,甚至认识生与死。

    作为第14位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女性,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说:“生活、战争的很多细节,远比我们作家自己去构思、编织的要真实,生动得多”。纵观其纪实文学创作,在过去40多年里,不难发现她的作品风格诚实、勇敢,所有的叙述都来自事件中的亲历者。可见,此类纪实文学作品在面对“时代、战争和人性”宏大叙事时,文学真实性的力量更能砥砺人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