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
向生活学习,用艺术的样式来展现美好的情操;
在生活中发现朴素的人性美,塑造平凡人不平凡的事迹;
这不仅仅是沪剧人独到的眼光,也是沪剧人长久以来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
去年10月15日,作为上海文艺界的代表,同时也是地方戏曲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我感到万分荣幸。这不仅仅说明中国的地方戏曲在中国文化板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来自于民间的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肯定。
我个人的经历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传统艺术的兴衰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虽然其中的过程甘苦自知,但我始终初心不改,在心爱的舞台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舞台是我生命的依赖;舞台是我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舞台是激励我成长的一方天地;舞台也是成就我的精神家园。我的大部分知识储备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过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来自于舞台积累。人生的经历毕竟有限,舞台上一个个充满真善美的人物形象给了我人生的感悟与力量,拓展了我的人生空间。
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的一年,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艺的春天来临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令戏曲工作者备受激励。全社会现在有了共识:传统文化是祖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要保护、传承与发展好传统文化。戏曲走过了前几年彷徨与迷惘的低谷期,前途更加明朗,目标也更加清晰。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与行动,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到市场开拓,尽力为传统戏曲争取年轻观众播撒种子。上海正在积极推进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出台一团一策的新政策,文艺工作者无论从个人的收入待遇到剧种的演出平台,都有大幅度的改善。身逢其时,我们在感受来自各方重视与关心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身上所肩负的使命与职责。
沪剧是来自民间的剧种,让沪剧回到民间,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是我们沪剧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上海沪剧院是国家级的文艺院团,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除了到基层为群众服务演出之外,年年都会推出有分量的新作品:《董梅卿》、《霓虹灯下的哨兵》、《敦煌女儿》、《邓世昌》……沪剧需要思想性、观赏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的高峰之作,以优秀的剧目去引领整个沪剧界的发展,同时也引领着现代观众对传统艺术全新的审美思维。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沪剧院以演出周的形式集结推出了多部作品。其中《邓世昌》所展现的中国人亘古不变的英雄情结、民族情怀,叩击着每一位当代观众的心灵。同时,经典传承版《芦荡火种》的上演,使我们体会到前辈艺术家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从生活到艺术深入浅出的创作能力。正是由于曲折丰满的故事情节,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才使《芦荡火种》历经岁月淘洗长演不衰。
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向生活学习,用艺术的样式来展现美好的情操,体现沪剧的魅力;在生活中发现朴素的人性美,塑造平凡人不平凡的事迹,这不仅仅是沪剧人独到的眼光,也是沪剧人长久以来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