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用艺术的样式来展现美好情操
有度方合时宜
快言快语
用画笔抒写人间大爱




 中国文化报 >  2015-10-3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言快语

    蒋演:现在戏曲面临多种时代性的挑战:戏曲剧本的排演率比较低,剧目成功的宽容度也比较低,戏曲编剧由于受时空条件和戏曲表现手段的种种限制,而且最终要直接面对剧场效果的检验,使戏曲创作在文学功力之外平添了相当高的“技巧门槛”和“经验门槛”。另外,还得加上个“运气门槛”,有人把戏曲剧本的创作比喻为“高台车技”——在一个有限的高台上奔驰旋转、跳跃腾挪,玩出惊心动魄的百般花样,因此,要入戏曲编剧这个行,即使有不错的禀赋和文学写作基础,一般来说,也少不了要有七八年冷板凳的修炼,而且最后能否修成正果也不好打包票。这也是目前戏剧界剧本荒、戏曲编剧人才断层的重要原因。这七八年的苦熬期、“冷板凳期”,是非常艰辛、非常清苦的,可能要经过多次劳而无果的挫折甚至失败。

    当然,自去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到今年的一系列利好的戏曲政策发布,这一情况已有所改观。在此提个小建议,能不能给基层年轻的戏曲编剧到高水平国家院团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托举他们站在全国高度来审视和梳理地方戏的发展,创作出高水准的剧本,带动地方剧种的繁荣。

    张晓宇:红色,我最爱颜色,她代表着斗志,代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人都会对红色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解释。

    王晓鹰执导的话剧《红色》演出开始,剧中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自述,“每一笔油彩都是悲剧。” “在生活中,我只害怕一件事……总有一天,黑色将吞噬了红色。”他发出了声音:艺术家就该挨饿吗?句句激烈的台词和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都震撼到我。看镜子里的自己,我们并没有达到罗斯科先生的艺术境界和精神高度,但是我们在努力成为一个艺术家,努力在这五颜六色的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耐着清贫,守着寂寞,或许谁也不会关心我们的成长和经历,我们只有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体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会迷茫、失落,却有一个坚定梦想!罗斯科先生为了捍卫艺术选择了死亡,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他是极端的,而在我看来他的死亡,就是为了告诉所有做艺术的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去创作。

    张凡:近期,由开心麻花、新丽电影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在短短的几周内就创造了又一部小成本电影的票房传奇——“十亿票房”。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影片的叙述主题,无非就两个层面: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无语。影片通过主人公夏洛的“黄粱一梦”实现了一个人前后两种不同人生阶段的“穿越”:10多年后的流行时尚被夏洛神奇地“嫁接”到10多年前,这种“越界”直接造就了夏洛这个全校“笑话”式的小人物变成了一个借助音乐达到人生巅峰的时尚音乐大咖。不难看出,梦中的夏洛与现实生活中的夏洛有了质的不同:他不再卑微,变得富有勇气、活力与魅力,梦中的“真实生活”将夏洛从原本只会幻想的小人物拉到了生活的最前台——他是个成功者,他拥有了常人眼里可望而不可即的无数鲜花、掌声以及闪光灯。这个过程看起来虽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梦中的夏洛还是经历了无数个令人咋舌的事情:打了班主任、亲吻了校花、弹起了吉他、唱起了许巍、还英雄救了美,甚至与年轻时的那英同台献唱“相约1998”……所有的这些,若能做成了其中一件或是两件,或许就能成就一个八零后青涩年代的全部。

    从影片内容来看,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泛八零后一代人的青春梦终于在尘嚣中悄然落幕。遥想当年,这个被时代赋予更多期待与可能的八零后,从神秘感爆棚的上世纪末走到了连仅有的自尊也被现实碎了一地的2010年后。曾经幻想中的理想、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成功以及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都无法抵挡时间与现实生活的一点点蚕食。普通人的逆袭之梦不再延续,骨感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直面“人到中年”的囧境和各种尴尬、嘈杂、琐碎和无序,进而着手调整自己对待人生、看待世界以及观照自我的角度或方式。电影结尾泛八零后这代人似乎在一夜间成熟起来、变得通透了许多,他们不再那么较真了,逐渐从一种落寞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开始学会包容、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或许,可以用手去触摸到的一切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也只有这些才使泛八零后一代人的日常生活有了温度、更有了生命的质感,从今往后,这一代人或许就有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或活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