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汤氏家风: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好书速递
以记录对抗遗忘
大陆首家“诚品书店”苏州开业
吴正:写作是一种自我治疗




 中国文化报 >  2015-12-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记录对抗遗忘

    张  哲

    我没有成为作家,却写了半本书。《梅子青时》另一位作者刘梅香是我93岁的外婆。这本书当然是关于她的故事,但我又不希望你主观地将它想象成那种一人口述、一人整理的所谓自传。如果不是出版机制必须将它强制分类,我甚至不愿意为《梅子青时》贴上回忆录这个标签。它半文半史,难以归类。

    历史的那一半来自外婆。今年春节前的一个月里,我一有空就去她家里聊天,记录下几乎要湮没在遥远光阴里的那些故事。一个农村女孩因为某种机缘,得以穿越烽火,接受当时观念中最进步的教育,那种朴素的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及对知识的尊重植根于她的心底,使她在之后数十年的生涯里一以贯之。

    文学的那一半来源于我自己。如果你看过广受赞誉的电影《蓝色茉莉》,或许会更容易会心于《梅子青时》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双线叙事结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现实和历史各自独立,却又相互纠缠,彼此照见。读史早知今日事,然而当过去时让步于现在时,两条线索终于并成一股的那一刻,个中百感交集又绝非我们晚生后辈所能体会得尽。

    我不知道这本书能够激起你多少共鸣。说到底,它的性质非常私人,外婆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芥,她的经验并不能取代你的。她究竟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值得将这份个人史大书特书?我无法回答。然而,望一望电视,翻一翻如果你还在看的报纸,当盛世的宣传消解了个体的意志时,渺小如你我者,惟有用记录来对抗遗忘。

    事实上,人本来就是渺小的。在茫茫的宇宙间,我们无依无靠,宛若微尘,即便被抹去了,宇宙也不会有所知觉。如果固执地沿着这个方向去追寻意义,只能得到虚无的答案,不如在有限的时空里,记取,记取。

    她忘记了欢腾的街道,但……

    很难说书中记录的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在人们时过境迁的讲述里,多少也会植入无心的夸张、避讳和移花接木,这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外婆老了,她的记忆究竟有几分准确,我不敢断言。当然,我搜集了能找到的各种资料,小心翼翼地核实她口中那些日期、地名、人物,即便如此,仍存在那些逆时间之河而上的小舟永远无法到达的区域。一件事情,她的说法如此,却没有旁证来支持,或者说至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要如何才能确认它的真实性?

    另一个难题是,外婆的口述常过于简略。她是一个不够精致的女人,永远大事化小,一笔带过。你看《巨流河》回忆战胜景况,重庆万众欢腾,如在目前。我试图让外婆讲出那一天她所见的盛况,然而她始终说,没有印象,记不起来了。或许这景象对她来说倒不如每个学生家里的门牌号码来得重要。

    好在《梅子青时》并不会因此让你感到枯燥,或者怀疑它的可信度。极幸运的是,外婆保留了那本70年前的毕业纪念册,它也是本书写作的缘起之物。你不妨将留言的字体结合书中对这位同学的描写,还原出每个人物由内而外的立体造像,这不失为一种阅读本书的有趣方法。那些留言张张好看,我不是说他们已经臻于书法家的境界,这些少男少女大都来自浙江各地的农家,绝非什么书香门第,然而从他们的字迹和话语中,你能嗅到那个时代无可取替的气度和风味。

    我选择以外婆的方言来书写回忆,固然是为了增添那份临场感,也意在于普通话书写的教科书式官方史笔之外,建构起独特的个人历史视角。

    (本文为张哲、刘梅香著《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一书的自序,该书已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15年9月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