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九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将沈从文放在20世纪中国巨大变动的历史过程中,重新理解他的文学和思想,看他如何从一个文学家转变为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如何在精神的严酷磨砺下成为处于时代边缘却深入历史文化深处的实践者。本书开篇以对话突破一般读者和学者的既有印象,为讨论沈从文打开空间。第一讲至第九讲,沿着沈从文的一生的经历展开,剖析他在不同阶段的文学、思想、实践,勾连成一条变化的、丰富的生命轨迹;全书最后,以余华、贾平凹、王安忆为例,探讨绵延不绝的“沈从文传统”在当代的回响。
(张新颖 著 中华书局2015年10月出版)
《历史学的境界》
高华(1954—2011),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民国史及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本书共20万字,收集了高华专业论文之外的其他文章,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展现出一个历史学家在治学、著述之余,散逸而不可多求的洞见、智慧,及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与情怀。
(高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重庆“棒棒”》
本书以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重庆“棒棒”(因其用竹棒搬运)为研究对象,以其乡土性为研究主题,从都市感知的视角切入,考察这一群体都市适应的特点,分析他们所延续的乡土性对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适应过程的影响,并由此来讨论都市化背景中基层社会的特质。书中大量采用第一手、生动的访谈资料,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棒棒”工作和生活的现实场景,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与隐秘的内心世界。作者系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副教授。
(秦洁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0月出版)
《云淡风轻近午天》
台湾作家蒋晓云30多年前出道写作时,就受到了夏志清、朱西宁等文坛名人的盛赞,夏志清曾经说:“蒋晓云天赋高,有那种小说家观察人世特具的智慧。”也许正是这种天生的通透,蒋晓云当年初写小说就三度荣获“联合报文学奖”。小说中,作者展现的常常是善感细腻的一面,但生活中的蒋晓云原来是一个非常幽默开朗的人。此次她出版的这部散文集,有其个人家庭的趣事,重新回归写作的感触,还有对于感情的参悟,以及对时下一些社会新闻的评论,读来妙趣横生。
(蒋晓云 著 新星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老师的谎言》
本书以“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为副标题,自1995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佛蒙特大学退休教授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详细剖析了教科书中的谎言,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第一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一定批评,对美国历史的部分问题进行了重述,以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詹姆斯·洛温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坠落之愕》
书写过去是一种重新体会过去的方式,是一种把尘封的记忆重新展开并一一细数的方式。本书作者曾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10年,是一名男护士,据此经历他写下了这本让全球读者感到忧伤、温暖、惊讶和心碎的作品。本书描述了一个男孩,从9岁到19岁,深深陷入了精神分裂的泥沼;宛如一本私密日记,记述他的离别故事和自我挣脱。本书曾获2013年英国科斯塔年度图书奖。
(【英】南森·法勒 著 重庆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