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剧目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激活传统 张扬青春
鉴别 扬弃 求新
英姿明丽 花团锦簇
别具一格的大破天门阵
在继承中创新
婺剧不老
薪火相传穆桂英




 中国文化报 >  2015-12-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鉴别 扬弃 求新
——就传统剧目改编看青春版婺剧《穆桂英》

    康式昭

    习近平同志要求“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依托“鉴别”做“扬弃”,实现“转化”而“创新”。青春版婺剧《穆桂英》,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我国历史传说中,抗辽女英雄穆桂英,作为杨门女将,享誉华夏,久负盛名。当今婺剧领军人物、二度梅获得者陈美兰,就以《辕门斩子》中极为出色的表演,加上为她量身定制的大戏《梦断婺江》,征服了梅花奖评委,“梅”开二度。她并未停步,青春版《穆桂英》,就是由陈美兰艺术工作室制作,她的学生杨霞云主演。

    毋庸讳言,即便是优秀的经典传统剧目,也难免良莠杂陈,瑕瑜互见。剧组着实下了一番硬功夫:实施鉴别,厘定取舍。

    首先,保存并发扬精华。精华何在?可以概括为:草莽气息,鲜活人物;传奇色彩,曲折情节;文武兼备,喜剧风格。一句话:故事讲得好。戏,好看好听好玩;观众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主旋律的熏陶。

    其次,鉴别后的扬弃取代。可以集中到三点:一是大胆精简人物,浓缩情节;二是女主人公出身经历重新定位;三是砍掉“降龙木”,以“破阵图”代之。

    前者,改编本删去了杨五郎、穆天王,笔墨集中在八个人物身上,干净、简约、明快。情节方面,可有可无的过场戏全部删除,全剧整合为六场,加快了节奏。

    其二,穆桂英身份的重新定位,为献“破阵图”最终“大破天门阵”做铺垫。“山寨招亲”的洞房之夜,穆桂英如实告诉杨宗保:“我本是边陲小族一孤女,战乱之中苦流离。蒙义父收养我疼爱无比,老总兵他戎马相携到辽西。”剧情所需,这位“义父”也沾光换了身份,不再是草寇、响马、山大王,而是当朝武官——守边总兵。只不过,“因为冒犯权奸罢职归里,才回到这穆柯寨上把身栖。招乡勇募壮丁为保乡里,只盼望有朝一日重披铠甲执旌旗,横刀立马,沙场杀敌,热血染征衣。”

    穆桂英于正史无记载,原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传奇人物。作者可以虚构为少数民族、孤儿、收养者为将军等等,在老将军“壮志未酬一病不起,临终教儿矢志不移”的情况下,她才能“继父志,练武艺,习阵法,研兵机”,在后来解除杨家军困厄、大破天门阵时,大显身手,保家卫国。

    其三,穆桂英进献“破阵图”取代“降龙木”。如实说,辽帅萧天佐布下的“天门大阵”,刁钻古怪,变化莫测,连英勇无敌的杨家军也束手无策。仅凭一根木棍——“降龙木”挥舞几下,就能攻之如摧枯拉朽?这,实在没法让人信服。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按原样照搬照演,完全无碍。但毕竟太轻易、太随意了。

    编剧姜朝皋认为:“整出戏降龙木的处理是一败笔。大破天门阵是穆桂英一生中最辉煌的功绩,这出戏就应该突出她的大智大勇,而不应该从头到尾强调降龙木这个宝贝的重要性,致使本末倒置,把对破阵起关键作用的穆桂英这个‘人’变成降龙木这个‘物’,大大削减了人物的光彩。”

    说得好。先“鉴别”以解析之,辨陈腐而“扬弃”之,再新创以取代之。这,是否可以视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

    (作者系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