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借资本力量撬动创新发展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地标
以“五化”为抓手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两项试点”




 中国文化报 >  2015-12-1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新青年歌舞团登陆新三板
借资本力量撬动创新发展

    缪佳敏  本报驻浙江记者  苏唯谦

    站在杭州萧山闻堰街道1.8万平方米的新青年演艺产业园里,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团长、新青年演艺产业园的经营者张钎觉得无比幸福。8年前,歌舞团在设施陈旧、租来的铁皮房内艰难运营,让张钎很痛苦。“2007年的冬天,我给大家发完工资后,再也拿不出一分钱。”而现在他们已累计完成国内外演出2600多场,总营收超7000万元,演艺产值位居全省民营院团前列,并摘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和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两个月前,创办11年的“新青年”更是敲开了资本市场大门,成为中国文艺团体登陆新三板的第一股。这同其初创时只有8位演职员,年演出仅10场的景象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张钎看来,这种质的飞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品牌+产业+资本”的发展模式。

    “品牌内容创新”实现蜕变

    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成立于2004年,是自负盈亏新体制的专业文艺团体。2007年,面对院团的生存困境,经过一夜思考,张钎做了他这辈子都觉得惊讶却又庆幸的决定。“我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他说,“我想问问,杭州是不是还需要我们这样的民营演艺团体?如需要,能不能帮帮我们?”他不奢望得到回应,只想以此祭奠“新青年”的终结。

    不曾想到,4天后,杭州市政府一位领导突然上门造访,说是来调研。一周后,张钎领到30万元,这是来自政府的一笔扶持资金。正是这笔30万元的资助,让新青年歌舞团得以喘息。然而静下心来思考,如再按原来的模式走,“新青年”很快会坐吃山空。“要活下去,必须改变自己,学会创新。” 张钎说。

    作为面向大众市场的文艺团体,有观众才有一切。怎么才能抓住观众?那年,张钎和杭州市文化馆一起,将自己在过去3年的经历编成了情景舞剧《在路上》,讲述一群外来务工者在生存的挑战中战胜自己,在机器轰鸣声和钢筋水泥中编织着希望、塑造着灵魂的故事。这个剧目“一炮打响”,获得当年西湖之春艺术节新剧目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舞美奖,之后又获得浙江省戏剧节剧目奖等。此后,张钎不断“用舞蹈打破语言障碍”,他们先后把“杭州文化”带到土耳其、希腊、美国、加拿大,当地华人看到演出都十分振奋。“新青年”也因此获奖近30项。

    热爱演艺事业的“新青年们”的生活常态是:“头天晚上我们在舟山艺术剧院演出完,当晚11时出发前往上海,凌晨抵达。第二天早上7时,演员起床走台排练,晚上6时30分演出,结束即赶往沪松码头,凌晨1时30分到达舟山的嵊泗列岛。第三天早上7时30分走台排练,演出结束赶往湖州,准备下一个演出……”团长助理小杨这样描绘该团一周的生活。

    “产业链条拓展”提升效益

    2011年,新青年歌舞团的财务报表上,营收一栏首次出现8位数。“但昔日的困局总像块伤疤,时刻提醒我们要创新突破。”张钎说。

    2014年,张钎在萧山闻堰文体中心里组建了新青年演艺产业园,目标是把产业园打造成一个演艺航母,这艘航母由“一园、二点、三棚、四演、五中心”组成。所谓一园,即一个演艺产业园;二点,即定点演出:湘湖水景秀和湘湖艺术中心;三棚,即录音棚、演播棚、马戏棚;四演,即春、夏、秋、冬四季演出;五中心,即演艺企业孵化中心、舞美物流中心、演艺中心、湘湖文化艺术中心、浙江舞蹈培训中心。

    “‘新青年’要以做实业的精神构建演艺产业化新路。发挥集群优势,改变以往模式,做一个能综合立体演艺产业对接的文化演艺品牌。”张钎说,产业园先后吸纳了17家文创演艺企业,涵盖舞美设计、票务、艺校、录音棚等,打通了“演艺一条龙”产业服务业,从舞台搭建、舞美灯光设计到音响器材提供等,全可由产业园的各企业完成。产业园还引进了“3人魔术工作室”“杂技团”等演出企业,与新青年歌舞团原有的歌舞演出“互补”。

    杭州市政府对该团也给予了有力支持,过去十年为该团提供了“文艺惠民”平台。新青年歌舞团也借此平台以每年200个点的速度建立了600个基层联系点,将“新青年”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产业化使各类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资本模式创新”寻求突破

    2015年,张钎开始着手布局“新青年”的新三板之路。“借助资本的力量,谋求传统院团发展突破。”在此过程中,杭州市政府给予了“新青年”有力引导和支持。“我们参加了许多由政府组织的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班,有关部门邀请专家为我们拓宽视野。杭州市文创办的民营院团人才梯队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我团很多青年人才出国培训。” 张钎说,“2014年我们启动挂牌程序后,杭州萧山区为上市新三板的企业提供200万元补助;闻堰街道在此基础上提供1∶1配套。税收上也为我们减负,减少我们的后顾之忧。”

    有专家指明方向,有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作后盾,张钎的“新青年”大胆登陆了新三板,未来的路还很长。就在登陆新三板前夕,“新青年”与东莞证券签署了《搭建浙江省文化演艺类企业孵化上市平台战略合作协议》,意在协助更多浙江文艺院团迈向更广阔天地,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张钎表示,“新青年”以后会扮演好孵化器的角色,帮助更多的文艺团体发展成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