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娜
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还是人们记住和识别城市的显著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文化地标更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作为成都文化强区,温江区委、区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文化地标建设工作,不仅将文化地标建设列入政府常态工作,由区委、区政府牵头,还落实专项经费,对辖区内的重点文化地标进行维修和保护。此外,温江区更是创新工作方法,结合“互联网+”思维,形成温江区数字文化地标。
落实专项经费重视常态化发展
“文化地标建设工作不仅是市委、市政府‘兴城优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江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的重要举措;温江区的文化地标建设既要在内容上能‘凝聚乡愁’,彰显温江本地文化,又要在形式上能让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真正凸显文化地标的价值。”10月19日下午,温江区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了温江区2015年度历史文化地标建设专项工作推进会,同时落实了文化地标专项经费。
而这样由区委、区政府牵头召开的专项工作会议,只是温江区在文化地标建设方面的“九牛一毛”。据温江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地标建设工作, 2015年落实文化地标建设专项经费。
“在文化地标建设常态化方针的指导下,在去年已建成6处文化地标的基础上,今年新增12处文化地标点位。”该负责人介绍说,“这些地标确定了它们在温江城市空间网络上的识别位置,实现了标志功能,积累和附益了文化层面的象征意义;将古建筑、道路的得名来源、蕴含的历史知识等传播给广大的市民,形成温江人共同的文化印迹,提升温江城市的感召力和文化形象,将温江文化地标建设成为温江市民身边随处可见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记忆载体,形成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最终才能达到‘唤醒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目标。”
除了落实专项工作经费,温江区委、区政府还专门逐一检查辖区内所有文化地标各选定点位的现实状况,排除这些点位现存的不适合作为地标展示的问题。作为2015年文化地标建设点位之一的寿安陈家大院,建筑本体受地震影响出现较大险情,针对该情况,为了确保文化地标的安全,温江区多方筹资800余万元,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对陈家大院进行抢救性维修。经过维修,陈家大院再现了“川西第一祠”的风采。
创新展示方式
形成温江区数字文化地标
为切实将文化地标工作纳入常态化建设,温江区早已将文化地标建设工作纳入温江区“十三五”规划和温江区文态建设规划。
“在已建成18处文化地标的基础上,继续以点带面、按片区推进的形式打造温江区的文化地标,计划每年完成5处以上文化地标点位建设工作;以温江中心城区和新城区为中心,带动温江区域全域文化地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地标的作用,辐射更广的受众群体,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文化分享。”对于未来两年文化地标建设目标和步骤,温江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
此外,温江区还统筹地域特色资源,探索合理利用,创新展示方式,研究编制了《成都市温江区数字文化地标展示项目策划方案》,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区文化文物资源,使观众可以在网上了解、欣赏到众多因展陈条件限制无法展出、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珍贵遗址和文物,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访问参观,打造一个全新的、集温江区文化文物资源优势、充分展示文化特色、体现文物事业发展高科技含量的、没有围墙的文化遗产展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