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人元
被誉为“扬剧王子”的李政成,俊秀、清朗、挺拔,惹人喜爱。更加难得的是,在他那张真诚、谦恭甚至带有孩子气的笑脸上,你几乎完全看不到诸如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表演奖、全国劳模、江苏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扬剧团团长、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这些荣誉、头衔所带来的自傲和困扰的负担,他始终保持着期待学习和寻求生长的目光。何以能够如此?如果你深入了解,便会理解,在那目光的背后,有着一颗坚定和执着的心。
是的,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且心怀着与生命一样长久的梦想。他的心气儿极高,追求自己的艺术能够超越时空;他的心志也净洁,希冀扬剧艺术复兴而超越一己之利。正如他在一首扬剧戏歌《绿杨清声》中所吐露的心声:“我愿是运河岸翠柳萌春,我愿是大江上云帆扬风。千年古城给我神韵,万根劲竹给我精神。”他对扬剧艺术事业的深情化作了自己诗样的人生,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艺术已经形成扬剧艺术新的标杆
李政成从幼年客串扮演《蝶恋花》中少年毛岸英而踏上扬剧舞台以来,历经30多年的磨砺,已经成长为扬剧艺术的一棵挺拔的大树。
在李政成的艺术生涯中,不乏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偶遇。比如,他出身于扬剧艺术世家,天资聪慧,特别是他的母亲李开敏更是一位被业内誉为“扬剧唱腔代表人物”、获得过全国“金唱片奖”的杰出艺术家,家学给了他太好的艺术滋养。再如,入戏校后,他与大部分同学不同,他是以武戏开蒙的,而教武戏的恰是些京剧武生高手,为他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其中隗慧虎是当年厉家班的武生,曾向他传授过学艺之道。又如,他后来在中国梅花奖艺术团中偶遇裴艳玲这位京昆梆艺术大家,得其认可与赏识而磕头拜师,技艺大进。
但是,对成就事业起了根本作用的,还是李政成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比如,在艺术的学习上,他不仅在学校里就是一位公认的“不会偷懒的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他更是从不停止学习的步伐。又如,在艺术的实践上,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演出与排演新戏的机会,让表演技术纯熟的同时也领悟戏曲规律,使自己在舞台上迅速成熟起来。再如,他也有过因为武功见长而初进剧团时基本被归入了武行与龙套,长期的文戏排演中根本分不到角色而苦恼不堪,曾外出组建乐团从事流行艺术,然而一旦当扬剧艺术召唤他时便会毅然放弃高收入,投身于扬剧事业。当然也包括他曾经遭受两次断过足大筋、一次腰椎骨折的沉重打击,但这些也丝毫不能让他中断对艺术事业的追求。
因此可以说,对李政成而言,无论是得天独厚、执着追求、顺利抑或是挫折,都是他的财富,都能转化为艺术成长的积累而从未形成艺术生命中的断缺,这一切都对他的成功构成了重要保证,并建立起了扬剧艺术新的标杆。这基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演唱。李政成的演唱已经达到了当今扬剧生行的最高水平。他的嗓音条件好,但演唱得更好。他的声音松弛、贯通,气息控制很好,收放自如,颇具张力;他的咬字清晰,字正腔圆;行腔中润腔技巧尤为丰富而细腻,韵味浓厚;表现戏剧情感准确、深入,且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品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极为不易。为了钻研声腔艺术,他曾收录过数以千计的各地方剧种的经典唱段,反复聆听、揣摩、研习,包括汲取现代声乐的养料。今天,他的演唱终于大大改变了过去扬剧唱腔中女腔优于男腔的基本状况,让人感到扬剧男腔也很好听。不仅同样的唱腔由他来唱便显得格外好听,而且也让以生行为主的剧目同样在唱腔上使观众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十分了不起。
第二是表演。李政成以武戏打底、文戏立身,以扬剧为根基,又向京剧、昆曲、梆子、越剧等多种艺术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艺术。我们从他所演出的一些剧目比如《挑滑车》、《打金砖》、《夜奔》、《周瑜归天》、《野猪林》、《单下山》、《女县令》……一大串名单,便可以看出其所涉及在古今题材、文武行当、新老剧目、表现风格、艺术手段上的极大丰富性。可以说,丰富的艺术实践、广阔的艺术吸纳、全面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扬剧生行的表演艺术作出了极大的丰富和气质上的提升。
第三是剧目。李政成在《挑滑车》、《夜奔》、《野猪林》等京、昆外来剧目的移植搬演上,不仅丰富了扬剧的剧目,也为扬剧的武生戏确立起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他在原创剧目如《县长与老板》、《衣冠风流》、《不破之城》等创作中,也成功地塑造了新的戏剧人物,增加了可让扬剧在中国戏剧界占领一席地位、为本剧种争光的剧目积累。李政成在剧目创作上是幸运的,近一二十年来,于戏曲整体处于困顿的状态下,扬州当地的文化氛围却很好,使他依然保持了较高频率的剧目创造。他深知练功、学戏必须要有长期扎实的模仿与重复,而新剧目创作则完全不同,需要在把握戏曲规律的前提下懂得如何获得创造的自由,并作出独特的贡献。正因此,在《衣冠风流》这部作品中,我们已经可喜地看到,李政成不仅赋予作品以丰富的表演艺术力,更对谢安这样一位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文个性的独特人物,演出了一个魏晋风流文人的那种洒脱和儒雅,成就了自己的代表作品。
他为扬剧艺术复兴开创了新天地
李政成以“扬剧王子”的特殊影响与个人魅力,为复兴扬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一番新的天地。
他精心培育市场,带领全团长期坚持演出,并以优质的演出维系着观众对扬剧艺术的喜爱,追求着扬剧非遗的活态传承方式。他更以扬州友好会馆的定点演出为手段,来形成扬剧演出常态化的社会文化氛围。
他热情牵手同业内外,奔走于南京、扬州、镇江、上海等地扬剧艺术界的专业与业余、职业与非职业、院团与戏校、院团与观众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关切,共谋发展。
他倾力于基础建设,参与策划与推动了“扬州戏曲园”工程的启动建设,全面展现集扬剧艺术演出、教学、科研、交流、非遗传承和发展于一体的新格局和新空间,前景喜人。
他还在培养接班人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在他的倡导下,近年戏校招收了40名扬剧学生。他不仅狠抓教学管理,而且还动员优秀的演员来为学生授课,并从全省范围聘请优秀的艺术家来建设学校理想的教学阵容。也是在他的努力下,他们又获得了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办学的机会,已通过考试输入了一批学生进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扬剧专业的大学本科生。
其实在我看来,树立艺术标杆和复兴扬剧艺术这两部分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做得更为自觉。比如,把作为艺术标杆的成就、一个时期中本剧种最好的艺术,更加理性和自觉地普及为公共财富,这正是每一个剧种发展最快和最佳的方法。京剧艺术的蓬勃兴盛,就是因为它从诞生之际就不断地让自己的艺术形成规范并迅速普及。因此,李政成表演艺术的及时总结、研究,并形成规范与教材,正属必要。
“扬剧王子”李政成以不断的挑战与超越树立起了新的艺术标杆,又以宽广的胸怀与开阔的视野复兴着扬剧艺术,而贯穿这两者的,恰都是艺术的创新精神。这不免让我想起阿甲先生晚年留下的遗愿:“中国戏曲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对前人的模仿,要创造发展……我的愿望是戏曲要与黑发长青,不能和白头偕老。”中国戏曲是如此,而相对处于生长期的大部分地方戏包括扬剧更应如此。衷心地祝愿在扬剧艺术复兴发展的道路上,“扬剧王子”李政成的艺术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