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竹敏
年末岁初,全国地方戏中青年演员优秀剧目汇演在北京举行。作为中生代演员的代表,来自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著名越剧范派小生吴凤花也为喜爱她的朋友带来了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祝》,既是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也是吴凤花的恩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的代表作。提起《梁祝》和恩师,吴凤花总有说不完的话。
每个范派小生
都有一份“梁祝情结”
吴凤花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近梁山伯”的情景。那是在1987年,刚从艺校毕业不满两年,年仅17岁的吴凤花正式成为范瑞娟老师的入室弟子。就在举行拜师仪式的绍兴饭店的草坪上,范瑞娟将一折《梁祝·回十八》手把手地传授给了小徒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凤花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除了紧张还是紧张”。仰慕多年的大师真真切切地站在自己面前,自己竟然成为她的弟子,吴凤花形容“就像做梦一样”。作为见面礼,范瑞娟将自己多年来演梁山伯时使用的一把洒金折扇送给了吴凤花。拿着这把扇子,吴凤花在台上演了很多年的《回十八》。“只要握着这把扇子,就好像老师在我身边,心里就有底气了。”吴凤花说。后来,因为演出太过频繁,扇面出现了些微开裂现象,吴凤花便吓得不敢再用,将它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
从1987年开始,吴凤花先后从范瑞娟那里传承了《回十八》、《十八相送》等折子,并经常演出,但很多观众可能并不知道,这位范老师的得意门生,真正演出整本《梁山伯与祝英台》,竟迟至2005年。演全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每一位范派小生和傅派小生的梦想,在这个版本中,观众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范派、傅派经典唱段,也可以看到吴凤花、陈飞在继承基础上对于人物的塑造、演绎。
相比于“形似”
更追求“神似”
在越剧舞台上,不少年轻演员崭露头角之时,往往会被冠以“小某某某”的爱称,如“小范瑞娟”,表达了人们对于艺术家的感情和对于年轻演员的认可。不过,从出道开始,吴凤花就与“小范瑞娟”无缘。因为,无论是扮相还是嗓音,她都“不像”恩师范瑞娟。不过老师的一句话,让她释怀了。“范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流派要有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既然先天条件决定了她和老师并不“形似”,吴凤花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
“我会去抓住梁山伯的内心来塑造人物。”吴凤花说,每次排练、演出前,她都会问自己,梁山伯身上最可爱的地方在哪里?对于梁山伯的理解,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吴凤花喜欢梁山伯的“真”。这种“真”在今天看来或许有点傻、有点不识时务。但是,恰恰又是这种“真”,成为《梁祝》故事搬演千年而不落伍的“秘诀”。“每个人心中都藏有这份真,或许可以称之为‘初心’,《梁祝》的故事可以唤回他们心中的这份真。”吴凤花说。在她看来,梁山伯的“真”,是纯真,是对于爱情、友情毫无怀疑的相信、守候、呵护。除了人们容易发现的“纯真”之外,还有一份“较真”,如果他懂得妥协、学会放弃,梁山伯本可以不死,这种较真的感觉,在范瑞娟老师的演绎中即可看出,在吴凤花的身上表现得更明显。现实生活中的吴凤花,其实也带着点儿这样的“真”和“倔”。
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自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至今,吴凤花自己已经参加该剧演出200余场,“尤其在大城市中,很受欢迎”。至于汇集了各大流派艺术家的明星版《梁祝》,几年来更是走遍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北到黑龙江哈尔滨,南到海南海口。吴凤花很诧异,甚至在乌鲁木齐、拉萨的演出,语言的隔阂也丝毫没有影响故事的感染力。“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感慨经典的魅力”,吴凤花感慨,《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得越多,越感受到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差距。“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是有其道理的。”吴凤花一直说,自己这一代演员是幸运的,师辈们创造了令人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作为继承者,我们必须心存敬畏之心,将它们尽可能地传承下去”。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些年,吴凤花也排演了不少新戏,但在创新中,也不难看出传统的身影,看到吴凤花对经典的“敬畏之心”。
梁山伯,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演法。吴凤花说,她的演绎自然也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梁祝》的好处,很多都是在细微之处,用语言很难形容,还是请大家到剧场里来细细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