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亲情林”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 邢贲思
根据有关部门文件精神,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建设试点基地工程(以下简称“中华亲情林”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海峡两岸同胞亲情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他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了 “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指出:“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2015年,他在新加坡与马英九会晤时所做的致辞,贯彻着“亲情”的理念,其中特别指出:“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建设“中华亲情林”基地,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海峡两岸同胞亲情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亲情林”基地无疑也是为实现这两项主要目标做出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亲情林”基地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
“中华亲情林”基地的
基本理念和工作指向
“中华亲情林”基地,应由供海内外华人,特别是供海峡两岸同胞存放血缘家谱和其他亲情纪念资料的“中华亲情馆”及其他弘扬中华亲情文化的设施、景观与一定规模的长寿林木区域共同组成。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在向“中华亲情林”基地中的“中华亲情馆”存放家谱或其他纪念亲情资料时,同时认养其种植或原有的长寿林木。认养的长寿林木与其存放的血缘家谱或其他亲情纪念资料联档联号,谓之为“中华亲情树”。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通过自身养护或委托养护“中华亲情树”,使之成为其纪念亲情的基本象征。“中华亲情林”基地就是这种纪念亲情基本活动的集合性场所,推动人们以纪念亲情的人文境界去种植和养护长寿林木;同时,又以种植和养护长寿林木的生态方式纪念亲情。
上述关于“中华亲情林”基地的基本理念,由台湾70多个政党和社团与大陆方面联合研究并提出。它包含着两岸认同的深刻的工作指向。
一是它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亲情的工作指向,具有净化心态的意义。亲情,一般指有家族血缘关系的骨肉情感;而在亲情前加了“中华”两字后,这种亲情,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同胞之情。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亲情,都受到了利益关系,特别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切割和影响,“中华亲情林”基地以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华亲情文化为指针,就需要推动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在心态上超越一切狭隘的利益阻隔,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体现到实践层面上,“中华亲情林”基地要吸引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存放家谱和亲情纪念资料,用以体现和象征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同源、同文同宗。
二是它明确提出了建设一定规模的长寿林木区域的工作指向,具有净化生态的意义。长寿林木,特别是长寿珍贵林木,较之速生林木,对于涵养水土、净化生态,具有难以比拟的重要性。而在我国,往往由于经济的短期效益目标,长寿林木的种植和养护,实施的广泛性和精致性远远不够。“中华亲情林”基地以长寿林木区域作为基本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的长寿林木的广泛、精致种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到实践层面上,“中华亲情林”基地要吸引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认养长寿林木作为“中华亲情树”,这就为全面建设以长寿林木区域为主题的绿色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是它明确提出了将存放家谱和亲情资料与认养长寿林木联档联号,具有将净化心态和净化生态交融,并使之固定化、持续化运行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纪念亲情,对于纪念逝者,往往是在清明节或其他相关节日祭奠;对于生者亲情的纪念,往往局限于节日里的团聚乃至吃喝;对长寿林木的持续性养护,也始终是一个短板。“中华亲情林”基地提倡将存放家谱或亲情资料与认养长寿林木联档联号,使人们以养护长寿林木的方式纪念亲情,使纪念亲情的方式日常化、持续化并生态化;同时,又使人们以纪念亲情的人文境界去养护长寿林木,因为长寿林木已成为亲情的象征。这就使得人们养护长寿林木有了精神上的原动力。“中华亲情林”基地从而可以成为人文与生态相结合的重要精神家园。
“中华亲情林”基地的
实施基础和依托条件
宏观的工作指向从来要与微观的实际条件相结合。“中华亲情林”基地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指向需要相应的实施基础和依托条件。具体说来,它需要两个资源性的实施基础,即亲情文化资源的实施基础和长寿林木资源的实施基础;需要两个依托条件,即产业依托条件和企业依托条件。
亲情文化资源的实施基础。“中华亲情林”基地要实施弘扬中华亲情,感召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前来存放家谱或其他亲情纪念资料,项目实施地必须具有亲情文化资源的基础。一方面,中华民族有着珍惜骨肉亲情、乡情的文化传统。因此,打造“中华亲情林”基地,应当开掘当地的姓氏文化、生肖文化、乡土文化、宗亲文化资源,感召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到本乡、本土、本宗姓中存放家谱或亲情资料,认祖归宗,骨肉团聚。这方面的亲情文化资源需要从深度开掘,打破浅表层次的一般化格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中华民族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因而也有着四海为家的气魄和胸怀。所以,体现天人合一境界的自然景观、体现根祖源头的先祖先贤史迹、体现儒释道文化及中华各形态文化的名胜,都可以感召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将项目实施地作为精神归宿地,存放家谱和亲情资料。这种亲情文化资源也可以有近现代文化的类型,如在近代文化资源方面,安徽省合肥市正在筹建以纪念刘铭传为主题的“中华亲情林”基地;在现代文化资源方面,许多地区申报建设以纪念抗日战争为主题的“中华亲情林”基地。因此,建设“中华亲情林”基地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当地文化资源进一步梳理和盘活的过程。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梳理和盘活应当具有独特性,即具有当地特色,不重样;具有深刻性,能够推陈出新。
长寿林木资源的实施基础。“中华亲情林”基地要感召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在存放家谱和亲情资料的同时,认养长寿林木作为“中华亲情树”,项目实施地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已有或在建或拟建的长寿林木区域。而这些长寿林木,首先本身需有相应的文化内涵。中华林木文化中,很多长寿林木与姓氏文化直接关联,如银杏树,又称“公孙树”,原因是中华始祖黄帝复姓公孙,所以银杏树具有黄帝文化的内涵;很多长寿林木与儒释道文化有关,如菩提树与佛教文化的关系。还有一些长寿林木,需要深度开掘其文化内涵,建有全国最大海南黄花梨基地的贵州汇生林业集团,作为“中华亲情林”基地首批试点单位,开掘黄花梨芯成熟方标志材成熟的特质,与中华养心文化相联系,创意打造以养心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亲情馆”及其设施和景观,已吸引到海内外重要人士认养其种植的黄花梨作为“中华亲情树”。同时,推动海内外华人认养的长寿林木也最好具有一定的中短期经济价值,如红豆杉的红豆杉果,本身有药用价值;黄花梨树叶做成的黄花梨茶,有养生功效。
产业依托条件和企业依托条件。“中华亲情林”基地要使弘扬中华亲情和建设绿色经济的工作常态化运营,使净化心态和净化生态的交融长期持续发挥作用,项目的实施必须具有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功能,这就需要有产业的依托条件;同时,项目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功能必须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企业作为“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投资和建设主体。在“中华亲情林”基地初期启动、征集申报单位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就已经把这两个依托作为申报的基本条件提出。可喜的是,“中华亲情林”基地从2013年年底初步启动后,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两个依托的大致路子。“中华亲情林”基地实施初期,曾实现与当地的生态修复产业相结合,通过打造“中华亲情林”基地治荒、治污、营造景观,并与大中型工业产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凝聚员工人心及绿化的工作相结合,但这方面的实践尚缺少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行。随着“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推进,尽管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仍然有一批有品质和实力企业选择了以打造“中华亲情林”基地,作为企业自身和其所运行项目转型和提升的重要阶梯和平台。从目前看来,大致有以下类型:
以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依托。“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植入,有助于其客流从观光型、休闲型向精神文化型的固定客户流发展;
以大型林业基地作为依托。“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植入,有助于林业基地具有文化旅游产业的内容,同时,认养“中华亲情树”的工作,有助于林业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
以养老养生产业作为依托。“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植入,既有助于养老养生产业中养心内容的展开和实施,也有助于养老养生产业文化氛围、生态氛围的营造。
“中华亲情林”基地的
框架标准和发展阶段
“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性。2013年年底,在“中华亲情林”正式启动时,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作为主办方,就颁布了“中华亲情林”的框架标准,即两个自愿条件、两个资源条件、一个根本条件。
两个自愿条件,是指当地政府自愿予以政策支持和扶植,当地企业自愿投资建设;两个资源条件,是指当地具备中华亲情文化资源、具备长寿林木资源;一个根本条件,是指“中华亲情林”应当有产业依托,即必须有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解决提升有机融合,并有市场盈利点的产业项目作为长效依托和支撑,使“中华亲情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得到经济效益的依托和支撑,公益层面建设得到商业层面建设的依托和支撑。两个自愿条件,就是反对搞行政运营,强调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的作用;两个资源条件,就是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反对盲目的一哄而上;一个根本条件最重要,就是要做实事、求实效,使“中华亲情林”本身具有良性循环和自我造血功能。
“中华亲情林”2013年年底正式启动时,全国有80多个市县的政府和企业做出申报,现在全国已有近120个市县的政府和企业做出申报。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一直坚定奉行“宁缺毋滥、宁少毋多、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工作原则,2013年至2014年仅确定了8个试点单位。这些试点单位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有些试点单位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当地引起了重大的反响。目前,“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推进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确定试点单位、探索发展途径提升到了确定试点基地、推广发展模式的阶段。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除将已有试点单位取得成果的项目进一步确定为“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试点基地”外,还将把多个按照“中华亲情林”基地框架标准筹建、已取得重要成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确定为“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试点基地”,并将公布他们的申报文字,实际上也是他们对“中华亲情林”基地试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推广他们的这种模式,希望典型引路,使“中华亲情林”基地得到纵深型发展。
“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推进,得到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各组织指导单位的全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何丕洁同志,为推动“中华亲情林”基地的健康发展,不辞辛劳,到许多地方做出调研和推进工作;贵州省政协牵头与贵州省政府共同成立“中华亲情林”省际领导小组,对“中华亲情林”贵州试点单位予以各方面的及时指导和帮助;安徽省、合肥市的省市两级领导同志都对安徽省“中华亲情林”试点单位的工作给予批示和关心;许多市县的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推进“中华亲情林”基地建设的领导小组;全国许多企业、社团、机构和人士,都对“中华亲情林”基地献计出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亲情林”基地的每一步进展,都引起了台湾同胞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反响。台湾一些重要人士开始了认养“中华亲情树”的进程,台湾一些社团,直接参与了有关试点单位的“中华亲情林”建设。特别是,继2013年年底台湾同胞送来包括500多套家谱在内的29套宗谱后,台湾同胞不断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执行委员会了解哪些“中华亲情林”试点基地适合存放家谱,希望能更大规模、更大数量地送来家谱,这就给“中华亲情林”建设带来了更重大的使命。我谨代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衷心希望在海内外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华亲情林”基地的发展能全面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