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的针灸铜人?
大家在读武侠小说或看影视剧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个全身写满穴位名称、满身针眼儿的“铜人君”,这针灸铜人是谁发明的呢?它的发明者就是宋朝医学家王惟一。宋代从开国起就非常重视医药发展,针灸非常盛行。天圣四年(1026年),宋仁宗下诏征集、校订医书,身为太医的王惟一发现有关针灸的古籍错讹甚多,用来指导临床往往会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宋仁宗对此也很重视,于是就颁旨命王惟一创铸铜人。王惟一组织工匠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天圣五年(1027年)铸成了两具针灸铜人模型。铜人高1.7米,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铸有脏腑器官,表面镂有经络腧穴,穴孔计354个,穴位深约4毫米,穴位之旁题刻穴名。针灸铜人的铸造成功,标志着我国针灸教学在11世纪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宋代,当时的医官院正是用它当做针灸考试的工具。考官先给铜人内部灌满水,在表面涂上一层黄蜡,这样一来使水不易流出,二来可以把标注的穴位盖住。学生根据考官的命题,用针扎刺铜人的穴位,如果扎得准,刺破蜡层,水就会从孔里流出来。考官们通过实操性的考核,核定每位学生的成绩。
历史上确有四大女名医吗?
《女医·明妃传》让大家认识了明代的女医家谈允贤,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虽说名医以男性为主,但也不乏潜心学医、技艺精湛的女子。历史上与谈允贤齐名,被誉为古代四大女名医的还有汉代的义妁、晋代的鲍姑和宋代的张小娘子。比如,谈允贤,江苏无锡人氏,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了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习对象,给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授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生了妇科之病,由于受礼教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后来,谈允贤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悬丝诊脉可信吗?
相传这种切脉诊病方式源自唐代名医孙思邈为长孙皇后诊病的故事。据说,长孙皇后怀孕已经数月却得了重病,虽经太医精心诊治,却不见好转,于是便请孙思邈进宫。受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不能够接近身边。后来孙思邈取出一条红绒线,隔着罗帐为娘娘“切脉”辨别病情。根据绒线的抖动,片刻工夫,就对娘娘的疾病做出了诊断,并通过施针配合汤药治好了皇后的病。但悬线诊脉真的可信吗?1968年,曾有人专门就此请教过清末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他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据他介绍,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凭自己丰富的经验,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二是利用此时斟酌病案和处方,唯恐一药不当、一言不慎而罹祸。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王学思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