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肇自炎黄,可以济众可以依凭
青囊小百科
中医与文字文学——医儒相通,与文人墨客的不解之缘
中医与民俗活动——防疫祛病,岁时节日里的不违之约
中医与古代科技——海纳百川,融汇成就广博深远
中医的人文精神——大医精诚,不落“俗情”格物穷理
答 疑 解 惑




 中国文化报 >  2016-03-1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的人文精神——大医精诚,不落“俗情”格物穷理

    传统的中医药学不仅以其术之大用为一代代的中华儿女防病祛疾,而且以其道之智慧滋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直至今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仍为人们处理自身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着启示。不仅如此,在数千年来涌现出的历代良医身上,大医精诚、生命至上、格物穷理等道德操守和理想信念,更是凝聚着至真至诚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堕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这是唐朝名医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所袒露的心迹。表面上看是赞扬“古之哲医”,实际上是托古言志。在他看来,既做医者,所思所为就不能混同于常人,即使处于仓促急迫之际,流离困苦之境,也要专注于医。这样的医者才能感动鬼神,通晓天地,救死扶伤,为人们所信赖。倘若随波逐流,让“俗情”牵心,其医术势必不精,又怎么能够为患者所信赖呢?

    从历史来看,一个医者能否专注于医药学术,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财富和权势的诱惑。清朝名医徐大椿就反对将行医作为不得已糊口饭的行当,他将其视为神圣的职业。因此,在行医治病时他从不计诊金和药资,有时治愈危重患者,病家奉送重金酬谢也坚决辞谢。孙思邈在这一方面也堪称楷模。凭借他的天资、学识和能力,要想谋高官厚禄并不难。但他十分痛恨轻视医道、追逐权位的“俗情”,因此提出了“大医精诚”的从业准则,而其相关的著述也成了后世习医者论述医德所必读。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明代名医李时珍的一生可以说是对“大医精诚”的倾力诠释。他在研究本草学和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某些书本上和传闻中所说的药物性能及发病规律,往往与实际不一致。如果完全根据书本及习惯处方用药,非但不能防病愈疾,反而加重病势,甚至致人命亡。他认为:“医者贵在格物也。”于是便亲自考察实物,亲自解剖、品尝、试验,探明究竟。除了重视自己的直接经验,李时珍还十分看重劳动人民的实践体会。农夫、牧人、矿工、渔民,甚至患者,都是其求教的对象,如此得来的经验知识都是《本草纲目》的重要内容。

    回望历史,历代名医其求学之道大都十分坎坷,但在逆境中,他们探索真理、治病救人的精神和克服磨难、摸索治学的人文情怀令人折服。或许成为一名医者并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和志愿,但不为诱惑、对理想信念的至精至诚和不惧艰险、对所治之学的格物穷理,这些成功的奥秘无疑是先辈送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