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清代的皇储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儿童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发布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办音乐书籍收藏展
单向街书店成立公益基金会
《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曹无》出版
母亲的平凡生活
好书速递




 中国文化报 >  2016-07-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平凡生活

    徐家祯

    去年,我从中国休假回澳洲,家父、家母也与我同来澳洲定居,转眼竟然已经一年多了。

    我的居所位于阿德莱德东郊,在一片不高的丘陵之中,离市中心十七八公里之遥。

    家父、家母初从车马喧嚣、人声嘈杂的大上海搬到远离闹市的山居与花虫草树做起伴来,确有些不太习惯。但几个月之后,他们倒渐渐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方式:家父除跟在上海时一样,平时不是伏案写诗、填词,就是与友人书信来往以外,现在又添了一个活动——坐在屋外平台上,在终年浓绿成荫的六株大玉兰树下喝着茶看书报。家母高诵芬近几年来在上海已经不再烧茶、煮饭,但是来了南澳,觉得在这儿煮三餐饭菜不是难事,就又“重操旧业”。不过中国的很多蔬菜和调味品在这儿无法买到,幸亏家母一向有把最普通的瓜豆蔬菜变成美味佳肴的本领,所以住的日子一长,又技痒起来,不但常做包子、饺子、馄饨、面饼,连粉蒸肉、素烧鹅都做成功了。

    除了做菜,家母又种起瓜豆来。她先将买来的乾蚕豆种在草地的四周、花坛的边沿,山上气温较城里低四五度,豆子的成熟也比城里晚好几星期,但是最后居然也收获了几十斤之多。除了嫩的采下炒食之外,老豆冰冻起来,随时取而食之,竟然直到现在还没有吃完。

    最有趣的是种南瓜。去年,我弄到10多粒加拿大种的南瓜籽。可是因为园里种满花草,没有空地可种瓜果,于是家母就在花盆里种起南瓜来。我只当她是种着玩玩而已。然而家母却认真浇水施肥,几周之后,居然每盆都长出苗来。不久,瓜茎就长到尺许,然后就开了黄花。为了保证每朵雌花都能结果,家母就用一根棉花签给每朵雌花人工授粉。结果,10盆南瓜每盆虽然都只有二三尺长的瓜藤,但每根茎上都结了南瓜,一共结了20多只。

    除了煮饭菜、种瓜豆,家母也开始看起书来。家母出生于浙江书香世家,家教很严。但从来没有机会进正式的学校学习。从五六岁开始,她跟家庭老师念读四书五经,还学过一些书画,一直到18岁嫁给父亲才中止学习。之后生儿育女,做个贤母良妻。虽说家里有男仆女佣可做帮手,但偌大的一个家还是要家母来当。于是60年来,不要说没有时间舞文弄墨,连看书看报的时间都不太有了。只有到了南澳,因为家由我来当了,反倒有空看起书报来。我书架上有周作人、丰子恺、杨绛等人的散文,家母最爱看他们写的回忆性散文。除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跟她的十分相似之外,他们的家庭背景也跟家母的十分相近,于是看了之后就激发共鸣,然后再引起回忆。家母、家父常常边看边在院子里、饭桌上议论书中的内容或者自己过去经历过的事和认识的人,其中包括长辈、平辈、朋友、老师、医生、仆人,所谈论者大多早已作古了,一谈往往可以几个小时。我对家母说:“何不把这些人和事写下来呢?这不是跟周作人他们散文中所写的内容一样吗?”家父也从旁怂恿,我还答应为家母所写的散文作整理润色的工作,终于,家母就动起笔来了。先从杭州一年四季的风俗习惯写起,再写到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倒也积累了不少篇。

    说到这组散文的特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文章中显示出来的平淡、自然、闲适的风格。

    这些散文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人物,又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正如周作人一向主张的要写“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里记载的仅仅是半个多世纪里生活在带有封建色彩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闺房小姐和家庭妇女看到的世界。作者又居住在相当特殊的家庭环境之中,所以她所写的平常事,从现在年轻人的角度来看也就不很平常了。更何况这些小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即使对于现在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而言,也是能够通过这本书中所述的很多小事,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本文为高诵芬、徐家祯著《山居杂忆》一书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该书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6年1月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