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唐弋
《驴得水》是“至乐汇”的第五回作品。话剧版《驴得水》自2012年开始登上舞台与观众见面,便不断创造话剧高票房传说,不仅在普通观众群中口口相传,更赢得众多明星大V的强力推荐。
据悉,由周申、刘露编剧、导演的话剧《驴得水》已改编为同名电影,并定档于10月20日登上大银幕。在近日发布的电影海报上,话剧原班人马对着镜头嬉笑怒愁,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对于电影版《驴得水》的期待也有增无减。
黑色幽默 既要搞笑又要内涵
《驴得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战火年代,一间严重缺水的乡村学校,一群想改善农民教育现状的老师,一个修锁铁匠和一头驴,为了弥补谎言而不得不编造一连串谎言。话剧《驴得水》曾留给观众一段段啼笑皆非的回忆。
电影版的《驴得水》保留了原有的情节设定,但与话剧版的又有不同。开心麻花影业CEO刘洪涛介绍,电影中几位主演是话剧版的原班人马,比如女主角任素汐,这会让看过话剧的观众有熟悉感。但从观看体验上来说变动还是很大的,毕竟是两种艺术形式,电影的摄影指导请到了李安“三部曲”时期的御用摄影师林良忠,美术指导请到了《狼图腾》、《百鸟朝凤》的美术师李传永,画面很有艺术感。
电影《驴得水》在宣传中突出了黑色幽默的电影类型,温馨提示观众:《驴得水》在“讲个笑话”,但“你可别哭了”。“喜剧有越到后面越放松的,也有越到后面越尖锐、越震撼的,《驴得水》就是后者。整个故事的发展一直比较荒诞可笑,但会触及观众的内心。”《驴得水》的编剧周申说。
谈到《驴得水》最初的创作意图,周申说,我不想去讨论坏人,我想去谈一谈所谓的好人。有些好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总想做好事、做好人,到最后却做成了坏事,好人也变成了坏人。就好比《驴得水》中的一些老师,都是好人,也都怀着美好的理想,但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底线,所以就做过头了。其实对于底线,现实中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个事情。
从《顽主》、《大碗》到《疯狂的石头》,黑色幽默电影虽然不多,但逐渐被观众接受并喜爱。黑色幽默就是用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方式,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类型。
对于黑色幽默的风格,《驴得水》从话剧一直延续到电影。用喜剧作为载体,注入深刻的内核,不想让观众笑一笑就忘记了,而是想让观众笑过之后还有深刻的回味。所以,周申和刘露想做有深度的喜剧,这也是开心麻花看中《驴得水》的原因之一。
刘洪涛说:“开心麻花一直很在意推出优秀的喜剧作品,但我们并不局限于爆笑喜剧,而是会关注多种喜剧风格类型。因为黑色幽默是一种很高级的喜剧风格,《驴得水》原版话剧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好,所以,在话剧转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也保持了这种高级的喜剧风格。”
看过话剧版《驴得水》的观众都会感叹:“笑点密集,每个笑点都充满智慧,而笑完又令人深思。”周申说:“我就想把故事挖掘透,不会刻意去考虑它的讽刺意义,这样会让格局变小。”
联合出品 IP热点三家投入
《驴得水》自2012年上演便有不俗的成绩和口碑,不但豆瓣评分8.6分,而且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巡演场场爆满,收获数十万粉丝。《驴得水》不仅成为了高校剧社最爱翻排的剧目之一,更成为包括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近百所海外高校剧团争相排演的超强话剧IP。
2014年,电影《驴得水》获得拍摄许可证,2015年筹划开拍,经费是由周申和他的团队自掏腰包。当然,好的故事就像美好的事物一样,从不缺乏发现的眼睛。《驴得水》拍摄完成后,开心麻花和猫眼文化相继入股。增加了投入和支持力度,联合出品的《驴得水》更加引人关注。“《驴得水》是个很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放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具有现实意义。”周申说。
对于开心麻花,《驴得水》是个不错的IP。“IP转化的关键,我们认为还是要不断地放大IP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只想着把IP兑现。我们依然在孵化这个IP,希望把它做好、做大。”刘洪涛说。
相比之前的《夏洛特烦恼》,开心麻花此次并没有从自己的话剧作品中选择投拍对象,而是眼光独到地选中了《驴得水》。对此,刘洪涛说:“因为话剧《驴得水》是一部非常好的舞台剧作品,它黑色幽默的气质我们非常欣赏,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再加上我们非常认可由周申、刘露两位导演领衔的创作团队,所以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把这部电影做出来。”
去年,《夏洛特烦恼》引起轰动,不仅斩获了超过14亿元的最终票房,还收获了超出预计的话题和口碑,成为年度最耀眼的黑马之一,并在2015年中国内地票房榜上排名第6。相较于《夏洛特烦恼》爆笑喜剧的风格,有坚实口碑的《驴得水》虽然风格不同,但同样令人期待。
开心麻花对于《驴得水》的选择十分慎重,不仅看中了其喜剧外壳,更看重其深刻的内涵。刘洪涛坦言:“推出品质喜剧是开心麻花坚持的方向,我们最在意的是观众口碑。爆笑喜剧《夏洛特烦恼》之后,我们谨慎地选择项目,现在推出黑色幽默《驴得水》,希望观众喜欢。”
票房考验 从小舞台走到大银幕
初次接触电影,周申和他的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节约成本,同时让电影呈现完美的效果,周申把《驴得水》拍了两遍。
第一遍在没有租赁任何机器设备,没有服装、道具的情况下,周申拿着自己的照相机,带着团队和演员按照剧本设定从情节到走位等从头到尾来了一遍。拍摄完成后再将“试验品”剪辑出来,将拍摄过程中和成片后发现的问题综合起来形成经验,避免再次拍摄时因为经验不足导致各种问题,从而加大成本和开支。
“我们每天的器材租赁费用、人员开销很高,所以我们经不起拍摄失误。”周申说,“第二次拍摄的时候便驾轻就熟,再加上摄影指导的新想法、新提议,拍摄进行得比较顺利。”
除了异于其他电影的拍摄流程,首次“触电”的周申认为,电影与话剧相比更加真实。“电影和话剧的假定性不同,话剧的假定性很强,但是电影如果沿用话剧的假定性就会显得夸张、不真实,所以,我们要在部分地方做修改,让电影更加实在。”周申说。
相声中有个词叫“现挂”,是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进行的即兴发挥。因为电影不同于话剧,可以与观众面对面接触和交流,观众的现场反应无法成为演出的刺激点甚至是演出的一部分。所以,周申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刺激”在电影中并不适合。“电影中不能‘现挂’,我只能挖掘人物的内心。”周申说。
虽然在电影制作上的经验并不如话剧,但是在周申和他的团队看来,只要脚踏实地去做,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成功。“在创作中我们不会预先妥协、自我阉割,在审片的时候我们做了被要求修改的心理准备,但是我们的电影一次通过了。”周申说。
既是电影《驴得水》的编剧、导演,又是制片之一的周申经过了此番尝试,虽然对于结果尚未可知,但在他看来,电影是让更多观众观看到好故事、好作品的不错渠道。
周申认为,舞台和电影只是故事的载体,但不是故事的终点。话剧的观众较为小众,更多的人还是愿意买电影票到电影院消费。所以,好故事如果想要推广给更多观众,那就应该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就是从剧场走到电影院。
谈到未来的发展计划,周申想要先把自己手中的另外几个IP消化掉,把票房和口碑不错的话剧继续拍成电影。在他看来,未来可以走IP转化之路,即用舞台孵化故事再搬到大银幕上。“可以先将故事在舞台上尝试,结合观众的反馈对剧目进行修改再复演,在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中将剧目完善,之后便可以把成功的剧目推上银幕。”周申说。
近期,电影《驴得水》将进入了密集的宣传期,不仅频繁见于各大媒体,在国庆之后,电影《驴得水》还将陆续在各个城市进行路演。对于话剧观众是否会成为电影的贡献群体,周申表示,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意见,他并不担心。
刘洪涛坦言:“我们有信心。开心麻花在喜剧领域耕耘13年,一直都很注重粉丝的维系与积累。我们有自己的数据库,有自己的自媒体矩阵,还有各地分公司专门维护的粉丝群。当新作品推出时,我们可以快速将信息传递给他们。比如去年,《夏洛特烦恼》推出时我们就动员粉丝观影、写剧评,助力第一波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