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开始,具有敏锐嗅觉的媒体人看到了自媒体带来的巨大红利和发展前景,于是纷纷投入到自媒体的创业浪潮中。4年过去了,自媒体的创业热潮并未消退,反而发展越来越好。有媒体称当前正是“新媒体的黄金时代”。从本期开始,本报将持续关注自媒体的发展动态,客观、实际地对自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与思考。
□□ 本报实习记者 唐弋
今年5月,万达集团首期投入1500万元为原创能力强、作品三观正、粉丝量过10万+的自媒体打造新平台。同时,首批挑选100个具备一定发展规模、有品质的中小自媒体公众号进行扶持,并提供每年每家10万至15万元的启动资金。
8月,万达集团官方微信号推送了《万达集团新媒体投放蓝皮书》中写道:集团所有业务向新媒体转变,并增加新媒体在项目营销推广工作中的比重,新媒体费用须达到媒体推广费用的70%以上。
万达集团的高调关注和大力投入正反映了自媒体的火热发展之势。那么,在自媒体的创业浪潮中,什么样的自媒体是值得被关注的?自媒体的未来发展会如何?创建自媒体的关键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旅游商业观察(TBO)的CEO彭涵,以TBO为例,了解自媒体的生存。
纸媒出身 营利靠说“NO”
旅游商业观察是一家专注于内容的自媒体,在上海与北京两地设有公司。“大旅游行业的商业报道”的定位让这个自媒体的内容充盈着旅游、商业方面高质量的前沿报道。接触旅游商业观察的CEO彭涵便不难发现,彭涵正如他的自媒体一样,深刻、犀利而且有意思。
从传统媒体《中国企业报》走出来的彭涵曾经也是一名记者。当时进入记者行业后他的第一项业务便是采访大家都不怎么关注的旅游酒店行业。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人脉积累、业务熟练,彭涵渐渐爱上了采访,并获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最初创建旅游商业观察的自媒体公众号是出于爱好。后来,传统媒体受到冲击,自媒体的优势逐渐显现。再加上长期的业务接触和人脉积累,创业之初,高额的天使投资主动送到了彭涵的面前。
建立在充足启动资金和创始人具有相当传统媒体的写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旅游商业观察随着彭涵辞去原有的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原《北京商报》记者程拓也作为TBO联合创始人加入团队。
除了房屋租金和人员开支等开销,旅游商业观察的前期成本并不太高。再加上天使投资人最初对于彭涵及他的团队并无过多要求,所以,旅游商业观察得以快速成长。
正如多数自媒体一样,旅游商业观察目前90%的收入来源于广告。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提高收入而大量接受广告商抛出的橄榄枝。对于广告方面,旅游商业观察勇于拒绝,他们有自己挑选广告的标准和条件。
“我们把广告的定价抬高,目的是对广告主进行筛评,同时对广告的数量进行限制。”彭涵说,“基本我们都是看好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才跟它进行广告合作。”
如今,和旅游商业观察长期合作的广告主不到10个,其一个月的广告投放量为3条至4条。“投放广告的目的就是持平运营成本,还有就是可以建立与广告主的信任机制,便于未来深入合作创造机会。”彭涵说。
对于确定合作关系的广告主,他们的广告也不是随意地放置和不假思索地复制粘贴。旅游商业观察的内容策划采取将企业放到坐标系中去,同时将其放到相对冲突的环境中去。
比如,他们在为一个旅游公司做广告推介的时候,采取了“2步走”的策略,即连续发3篇文章,但是前2篇文章丝毫不提合作的公司,只就行业本身进行深入剖析,当读者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推出第3篇文章,将此行业内的企业推进大众读者的视线。
服务读者 读者群具有深度
点开旅游商业观察,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妥协OR深谋:首旅酒店‘收益多元化’的底气是什么”“酒店‘无前台’落地不顺:这么时尚的黑科技,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来吧!一起抓住90后的心:带你读懂二次元旅游的商业秘密”等有意思、角度新颖、内容深刻的文章。
旅游商业观察的文章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原创和转载,转载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推广或是合作伙伴的稿子。对于自媒体有些讳莫如深但却无能为力的抄袭现象,彭涵认为,只要大众媒体不过分转载我们的文章,我们就不怕抄袭。因为我们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铁杆读者会在第一时间发现抄袭并告诉他们;同时,适当的转载可以提高我们公众号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对于旅游商业观察的深度文章,读者还是十分买账的。如今的旅游商业观察公众号有2.8万个粉丝,多数文章超过10万次的阅读量。
读者的主要构成分为四类:大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旅行社、酒店、游轮、景区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层人员居多;一、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其中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居多;部分财经媒体记者;少数高校旅游专业的学者。
在彭涵看来,服务读者是首位。因此,旅游商业观察建立了6个读者群,这些读者群是通过文章最下面附上的联系方式与公众号的负责人取得的联系。也就是,只有读完全篇文章,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旅游商业观察有效地筛选出了自己的忠实读者,通过身份验证的方式建立双方的信任。同时建立群规,例如,不许在群里发表与公众号主题无关的内容等,以此来规范读者群的交流。
读者群的建立不仅为旅游商业观察培养出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同时也储备了属于自己的资源库。业内人士、资深人员在群里互相交流、沟通感情,旅游商业观察的团队成员便可以从交流中寻找选题,随时提问。“我们的编辑在报选题之前都会和至少3个业内人士进行沟通。”彭涵说。
认识不足 建立自媒体品牌
谈到自己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彭涵说,作为一个自媒体的创业公司,现在公司不到10人的团队各司其职,流程和传统媒体一样,大家每天也会忙于找选题、报选题、采访、组稿等。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商业模式,彭涵说,想借助于读者社群的力量众筹做实业。
在对未来提出美好设想的同时,彭涵也清楚地意识到旅游商业观察现存的问题。他认为,如何有效提升流量,吸引更多的读者是当下最该关注的。同时,应避免孤芳自赏,持续不断地生产新的内容。
“有些自媒体的创业者过于心急,想尽快拿到融资、尽快上市。其实,做媒体需要耐心,急不得。即使遇到好的融资推广,那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去思考与读者的联系,再去推广。”彭涵说。
“未来自媒体发展应该依然不错,将个人进化为团队可以将输出稳定化。”彭涵认为,未来的自媒体将更加精准细分,针对性也会更强,这样便于精准地找到读者。
对于彭涵和旅游商业观察来说,赚钱、上市不是最终的目的,如何将旅游商业观察塑造成品牌才是他们团队的发展方向。
有固定的广告收入和天使投资的支持,加上流程严密的团队和深刻、高大上的读者群,同时清楚地认清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旅游商业观察似乎一直按部就班、勤勤恳恳。“未来,我希望读者和旅游商业观察产生更亲近的联系,并以自己是TBO的读者为荣,这就是我最大的目标和希望。”彭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