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浦江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广角
  标题导航
群文活动的源头在基层
给个平台更火爆
让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对接
沪剧《雷雨》、《邓世昌》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英国《声·音》来沪演出
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金秋迎来新高潮




 中国文化报 >  2016-09-2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个平台更火爆
上海市群艺馆吸引年轻人走进公共文化空间

    黄艺芹

    楼下一幅幅用画笔勾画出来的西藏生活画卷,楼上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手工娃娃。这个暑假,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用两个主题展览——“浮图记”画展及“偶·遇”娃展,向申城市民打开了一扇通向“70后”“80后”文艺青年的艺术世界之门,吸引了众多青年市民前来观展。

    “浮图记”是“80后”插画师李九九旅居西藏半年的创作作品。流连于西藏东南的山光水色半年里,李九九一边了解藏民习俗、结交当地村民,一边用分寸感极好的透视和变形,在小小的画面上,疏密有致地描绘了她眼中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普通人的生活。“这是我的第五次展览,却是第一次在公共文化空间展出。我很高兴,能够向更多公众展示我的作品和思想。”李九九说。

    李九九原是出版社美编,辞职后成了一名自由插画师。而同为插画师的市民雪幽(网名),却因一场“娃娃梦”而成为“娃圈”的元老之一。她的“小伙伴”们不仅喜爱芭比娃娃、收藏芭比娃娃,还不满足于市面上生产的芭比娃娃成品,自己探索动手“改娃”。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群“改娃大师”逐渐活跃于网络论坛、贴吧、微博等,并形成了“娃圈”。

    凭借着从小打下的美术基础以及插画师积累下的绘画经验,雪幽开始尝试为娃娃修改妆容。当上海市群艺馆工作人员,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周蓓丽找到雪幽,邀请其到线下办展时,她欣然答应了。“我希望让这些独一无二的娃娃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随后,雪幽通过线上线下联系平时“娃圈”朋友,从北京、上海、厦门、杭州、云南等地召集了10多位“改娃大师”,带来约60件作品,构成了“偶·遇”娃展。群艺馆还邀请雪幽举办了一场“改娃”体验课程,报名者十分踊跃。由于场地限制和考虑到“改娃”难度,最终只挑选了15名具有绘画基础的市民参与。未获得名额的市民作为观众观摩展览。

    如今在上海市群艺馆里,越来越多活跃在网上的文艺青年走了进来,展示他们的创意、分享他们的快乐。“这类展览以前在群文圈里很少见,它们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希望多为市民架起文化桥梁,为年轻人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公共文化带来清新时尚的气息。”周蓓丽这样表示。正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在今年的文化馆年会分论坛上所说:“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也是服务的一大主体。我们需要扩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人群,吸引年轻群体到公共文化服务这个领域来。”出于同样的考虑,上海市群艺馆探索将年轻人喜欢的网上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引到线下,为他们提供展示空间,成功搭建起一座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