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晋军 文/图
山东省泗水县位于济宁、临沂、泰安交界处,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人口63.8万。泗水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脉兴盛、圣贤辈出,是伏羲舜帝故里,东夷文化摇篮,儒家学说的重要发祥地,被尊为“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泗水生态良好、山清水秀,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誉之为“海岱名川”,森林覆盖率达50.46%,在全省名列前茅。
近年来,泗水县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泉水、乡村、生态为核心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着力打造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31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0多亿元,先后获得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旅游强县、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示范县、好客山东全域旅游示范县、山东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山东省“德耀齐鲁”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泗水乡村旅游知名度日益扩大,成为山东省新近崛起的生态休闲和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
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泗水县积极落实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根据泗水旅游资源分布及旅游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推动作用,实施全县旅游业“大项目突破、重点区域突破、产业融合突破”,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形成了南部以万紫千红为首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东部以泉林泉群为首的泉源文化旅游区、北部以西侯幽谷为首的山水观光休闲旅游区、西部为以尼山圣源书院为首的乡村儒学旅游区、县城以圣源湖及泗水滨公园为首的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近几年,泗水开工建设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旅游大项目达到10余个,总投资逾40亿元。其中总投资12亿元的万紫千红生态养生度假区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总投资10亿元的西侯幽谷景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圣源度假村分时度假房一期已对外营业,圣源湖景区和泗水滨公园已成为游客喜爱的休闲场所。
以生态资源丰富的泗张镇作为“抓手”,引导住建、国土、农、林、水等部门将各种资源和政策优先倾斜,并从招商、立项、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合力将泗张建设成泗水生态旅游的龙头区域。目前,泗张镇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2处,特色民俗村2处,三星级旅游度假村一处,在建旅游大项目3处,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山东省最具竞争力的旅游强乡镇”等,乡村旅游已实现连片发展,成为泗水乡村旅游的“龙头镇”。
基地创建促成了全县旅游资源多元化开发和标准化建设,实现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已建立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农业示范点8处,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10余处,形成了泗水砭石、鲁柘陶艺等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和柳絮国家甘薯产业园,推出泗水物美价廉十大特色旅游商品。
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好戏连台
泗水县定位乡村旅游大目标,倾斜主要精力和政策,实施乡村旅游率先突破,通过开展“十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旅游整体提升发展。2014年,县旅游局首提“十百千万”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精心培育10个旅游特色村、重点发展100户农家乐、完成培训1000人次乡村旅游从业者、每年递增10万人次乡村旅游游客。通过两年实施,已成功创建1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其中王家庄民俗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被央视采访报道。
全县发展了150余户“农家乐”,其中三星级以上42家,开展了1300余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实现游客每年递增近20万人次。创建了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处,培育采摘园10处,高标准完成近200户农家乐的“改厕改厨”工作,提前超额完成“十百千万”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目标。现在,全县拥有各类乡村旅游景点40多处,形成了以生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泗张旅游小镇,以自然山水为特色的龙凤幽谷景区,以湖畔“农家乐”为特色的龙湾湖景区、以观泉品鱼为特色的泉林青龙山景区等乡村旅游“四小龙”。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快速提升,泗水县被评为全省6个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创新推出“乡村儒学”旅游产品
泗水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关于大力弘扬优秀国学文化的讲话精神,依托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创新修学游学产品,实行儒学研习和乡村旅游相结合,以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为示范基地,借助全县蓬勃发展的乡村儒学讲堂,精心策划打造独具泗水特色的“乡村儒学”修学旅游产品及线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永久会址——尼山圣源书院,坐落于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此处山环水绕,丛林葳蕤。这个论坛是中国民间机构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在境内举办的高层次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对于传播普及儒学,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泗水县的具体做法:一是打造国际儒学修学游基地。充分发挥尼山圣源书院和论坛优势,在成功举办了3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基础上,先后举办“儒学名家圣源论道”等12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及培训会,开展了40余期修学旅游夏令营活动。二是构建“乡村儒学”修学旅游格局。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在王家庄、南仲都、官庄等60余个村庄精心培育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并在泗张镇王家庄民俗村建成山东省首家乡村儒孝文化体验馆,提升泗水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三是策划特色修学旅游线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精心策划推广尼山圣源书院国学研习游、圣源乡村儒学游、民俗养生修学游等多条内容丰富、类型迥异的特色修学旅游线路。泗水乡村儒学游风生水起,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卓有成效
从2012年开始,在泗水桃花旅游节基础上,县旅游局整合资源创新举办了春夏赏花汇活动,增加了赏花节庆活动,拉伸了活动的区域和周期。2016年泗水赏花汇,实现了梅花节、杏花节、桃花节、梨花节、槐花节、薰衣草节等“百花争艳”局面,赏花活动6个,直接参与镇7个,关联带动镇、街道11个,20多个景点参与其中,历时4个多月;以此为契机,加大了春游泗水的市场宣传开发,唱响“春来泉乡美、赏花到泗水”这一春游主题口号,赏花汇期间游客数量超过100万人次。泗水春季赏花游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成为周边大多数百姓春季出游首选。
泗水县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已积极争取两个村庄纳入国家旅游扶贫村,帮助编制两项旅游扶贫公益规划、一个扶贫村乡村旅游规划,以规划引领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遴选旅游基础好、发展意愿强的6个村庄纳入省旅游扶贫村,争取到旅游扶贫专项资金420万元,筛选30个贫困户71人纳入旅游扶贫范围,6个村庄列入济宁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给予重点支持,以政策资金精准助力旅游扶贫。
青龙庄村现有人口872人,耕地1300亩,山地面积3200亩,是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吴祥文介绍,“青龙山昔日是一座荒山,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山、水、林、田齐头并进,综合开发。我们引进的桑葚新品种,结果特别多,叶子能做茶,桑叶可养蚕,还可以产出蚕丝被、养生面等旅游附加商品。”今年5月,村里举办了“长寿果”首届采摘节。又紫又甜的桑葚挂满枝头,丰富了乡村旅游采摘产品,800余亩桑葚收获果实16万斤,收入近40万元, 预计明年收获能超过30万斤。村里准备让农户以此为依托,开展养蚕计划,将这条农业链延伸下去,为村民开拓多种致富途径。此外,该村每年举办的菊花会持续10余天,近30个品种百万株菊花迎游人观赏,菊花会同时促成花卉销售,每届赏花会能为村里带来十几万元的增收。
泉林镇以泉群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举办菊花节、“长寿果”采摘节、舜耕历山“梅花节”为契机,加快旅游开发,北部力推自然峡谷、青龙山温泉、“江北小三峡,最美在七家”旅游品牌;东部倾力打造大舜文化产业园、雷泽湖湿地和“乾隆御苑”,形成了融观泉、品鱼、登山、摘果、赏花于一体的旅游新格局。如今,提到泉林,除了泉群与庙会,人们还会想到长生果采摘节与菊花会,这片青山绿水正逐渐变成当地村民的“金山银山”,为他们带来生态资源所蕴含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