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兵 吴佩瑜 林燕英
“武夷山要与泰宁注重产品的区别性,凸显个性魅力,以点带面,形成‘一乡一景、各具特色’的亮点。”“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而闻名的武夷山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养生文化内涵,应充分解读这些资源,并将它们开发成有效的养生产品。”“树立景区游览主题,设计景区吉祥物,增强游客娱乐体验。”
近日,在福建省政协十一届常委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打造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专题,从做好发展规划、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加强沟通协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开门见山摆问题、谈体会、提建议,凝聚众智推进大武夷旅游圈建设。
福建省政协主席张昌平强调:“此次专题协商会开得很实,实就实在调研综述内容详实、数据真实、建议务实,发言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实事求是,说实话,道实情。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潜力,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的原因。我们不能把福建的生态作为一张奖状贴在墙上,不能把福建的文化当做一个古董摆在橱窗里,我们应当把它转化为经济、社会软实力的优势。”这是今年福建省政协就“打造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议题展开的第三次专题协商会议。
今年初,福建省政协就将“打造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大武夷旅游圈”定为第三季度常委会的专题协商议题。2月下旬,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牵头召开座谈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交通厅、农业厅、文化厅、旅游局等12个省直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参加,听取情况介绍,商定专题协商方案和调研方案。3月中旬,又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有关专家学者、部分省政协委员赴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展开调研,组织港澳委员、特邀委员赴武夷山、泰宁实地考察,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尽管近年来大武夷旅游圈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也存在着龙头辐射带动不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区域协作松散弱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文化是‘武夷核’的‘核中之核’,要实现茶旅文化、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的大融合,还要引进大型旅游公司和著名策划机构,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接地气、差异化、足以震撼市场的‘王牌景点’和‘拳头产品’,提升大武夷旅游圈核心竞争力。”张建光委员提出应致力打造“武夷核”,立足保护好、建设好、服务好,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优化,通过强核、建圈、连片,实现大武夷旅游圈的提档升级。
马照南委员针对大武夷文化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建言应借鉴国内国际成功经验,打造与武夷文化生态旅游相适应的大型景观——“武夷迪斯尼”。他说,要运用新理念引领新潮流、新思路设计新项目、新手段打造新景观,不断催生文化生态新业态。
“打通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实现高铁站、机场与城市交通、景区的‘零换乘’,构建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柳红委员建议完善大武夷旅游圈公共服务体系,要发挥“互联网+”在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运用,建设统一的大武夷“指挥旅游”平台,突出“定位导览”特色。
“大武夷旅游圈发展存在规划滞后、机制不顺、互通不够、监管缺位四大方面问题。”侯建明委员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打造大武夷旅游圈的作用问题,呼吁“强化规划引领,健全规划体系;改革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互联互通;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能力。”
如何发挥市场在打造大武夷旅游圈中的作用?郭学军委员建议建立资源统管体制和共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属实现资源核心价值,并加强旅游用地政策的灵活性,加大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改革,充分释放相关政策红利和市场空间,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将“清新福建,游学武夷”纳入福建省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