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涟
“艺海观潮”,是自2015年5月开始,由文化部艺术司与本报共同设立的艺术评论专栏。专栏鼓励评论家们勇于发声,讲真话,讲实话,既要敢于肯定艺术创新,也要善于批评艺术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一年多来,专栏刊发了大量有见地的文章,发挥了艺术评论激浊扬清的作用,此前文章业已结集成册,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自今年开始,在原有专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专题研讨的力度,将社会上备受关注的舞台艺术创作、影响广泛的艺术活动,以及引发争论的艺术事件,纳入到学术研讨的范畴之中,至今已经举办了有关戏曲舞美现状、戏曲音乐创作、小剧场剧目创作、编剧导演等多场研讨。
舞台剧《三体》,是我们第一次关注国有艺术院团之外、由公司性质的戏剧工作室出品的大型多媒体舞台剧。这是一个热门IP。在观众急切等待、电影却遥遥无期的时候,科幻舞台剧率先登场,很快就成为媒体的话题。高科技舞台呈现、科幻剧、公司运作、2700人的展览馆剧场,很快成为各种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众多《三体》迷的推波助澜使得舞台剧《三体》未演先热,起码是一次成功的宣传推销。也因此,我们将舞台剧《三体》纳入到“艺海观潮”系列研讨会之中,邀请了吴岩、孙佳山、李小菊、王志庚等专家学者,就舞台剧《三体》进行了认真而严肃的探讨。
专家们普遍认为,原著的成功,为舞台剧《三体》奠定了基础。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在科学理论与合理幻想的基础之上,架构起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图景。确切地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炫耀技术的科学幻想,而是关于人类明天的寓言。这不是简单的预言——在多少个时间单位之后,星球与宇宙会发生些什么,人类未来可能存在的方式是什么……这是一部关于明天的深刻的寓言:当人类终将超越星球,以宇宙的大尺度再度思考自身,人类文明到底是什么,它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在今天的中国,有这样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力图以宇宙的视角,反思人类的文明,重新看待人类的价值体系。这是新的思考的起点,也是《三体》不仅作为科幻小说,更作为探寻人类文明、反思存在意义、剖析人性弱点、完善人类社会的文学巨著的价值之所在,而这样的价值与意义还远未被认识。
对于这样一部科幻舞台剧,专家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勇于创新尝试,大大拓展了舞台戏剧的题材;在戏剧舞台上大量运用高科技,对于科幻文艺从小众走向大众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网络传播机制的娴熟运用等等方面,也给戏剧营销和市场开拓带来新鲜的启示……但同时,也认真指出,在大IP的背景下,质量还是不是好作品成功的基础?作为舞台剧,是否抓住了自身的核心本体,真正有创新?第一部的票房成功,是否有透支原著、透支口碑之虞?但无论如何,科幻文艺搬上戏剧舞台,其意义是重大的。对这一题材的涉入,特别提醒戏剧界:中国科技行业的进步难道不值得大力表达吗?能否有更多艺术院团关注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科幻文艺能否为国家文化转型提供动力?等等。
对文艺现象的关注,是“艺海观潮”的主旨。今后,“艺海观潮”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文艺热点现象的评论探讨,扩大评论范畴,摆正评论心态,力图对主流与商业、小众与大众等不同艺术现象进行认真探讨,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助推艺术创作不断出现精品力作,在高原上耸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