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2016年深秋,流传半世纪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以别样的方式镌刻在了一群学子心中。台上,十五六岁的少年“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台下,观众沉浸在激昂的旋律中热泪盈眶,对自己的祖国爱得更深。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现京津冀艺术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 10月15日至16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天艺)和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河艺)200多名师生在北戏少儿戏剧场唱响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全体演职人员以娴熟的技巧、饱满的热情歌颂中国工农红军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长征精神,赢得观众经久不断的掌声。
提议一出,各方热烈响应
2016年,全国上下通过不同形式掀起为党献礼、缅怀革命先烈的热潮。这其中,职业艺术院校如何作为?北戏决定通过老师、学生登台再现经典的方式向党致敬。今年6月,北戏将评剧经典《金沙江畔》搬上舞台,仅4个月后,《长征组歌》唱响北京。
“北戏合唱团有些声部比较缺,特别是男声,管弦乐团的编制也不齐。起初有人提议邀请专业文工团的专家作为补充力量,但院领导想到京津冀三地四家艺术院校去年结成了协同发展联盟,可以资源共享,便果断决定《长征组歌》一定要让学生当主角。”北戏音乐系主任祝真伟回忆。
三方院校领导沟通后都很振奋,纷纷响应支持。天艺确定学员时已进入暑假,学生已放假回家,对选中回家的学生,学校通过快递把谱子寄了回去,9月一开学,学院又请了天津歌舞剧院的老师给学生指导合唱。河艺则要求被选中的学生提前开学,由老师一对一辅导。“北戏这个头开得好。如此大型的音乐会各校单独做都很困难,三家联手在一个平台上交流,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河艺院长庞彦强说。而选择《长征组歌》作为练兵的项目,天艺副院长王钦表示:“这部作品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舞台实践,还能让年轻一代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可谓一举多得。”
紧张排练,发扬新时期长征精神
80年来,长征已成为革命教育的典范在各个时期发挥积极作用。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艺术再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激励人们以坚定信念为民族振兴而努力。三校领导与师生以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艺术的尺度、教学的程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态度对《长征组歌》项目给与了大力支持,最终呈现出专家、学者和观众一致称道的“认真、严谨的艺术职业精神”。
3个院校,教学计划不同,要抽出人手、腾出时间参与排练并不容易。这其中,有的孩子生病却不能陪在床前,有的母亲住院却不能侍奉左右,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每个人都发挥合作精神,克服了困难。“老师白天上课,下班后还一直指导我们排练。教室里没有坐的地方就站着,实在不行就席地而坐。”北戏高职二年级学生耿宇鹏回忆。通过这次合作,他不仅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还结识了一群跟同样爱好音乐的河北和天津的小伙伴,成了可以探讨学习得失、共同进步的好朋友。
活动开始以来,北戏一直把专业水准作为衡量此次活动的尺度,为完成这场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北戏特别选择战友文工团合唱队队长李晓娟作为专家指导。对从小听着《长征组歌》长大的李晓娟来说,当代人再唱《长征组歌》,首先要了解长征的历史。“每首曲子我都跟学生们介绍它创作的背景,怀着什么样的情绪来唱。这对年轻人是个很好的历练,新时代就需要发扬这种团结一致、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李晓娟说。
效果震撼,京津冀合作大有作为
“这场演出专业、震撼,好几次我都眼含泪花。这么好的作品要继续演下去,对观众也是种教育,这种文化回归是拿钱买不来的。”看完演出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登营表示,《长征组歌》的演出意义非凡,长征精神的存在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这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三校选择《长征组歌》作为锻炼队伍、增进交流、互通有无的载体,使参演师生受到心的洗礼。
对北戏院长刘侗来说,《长征组歌》的成功只是4年来北戏坚持“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的教育理念下必然结出的硕果。过去几年,北戏排过舞剧《夕照》,在国家大剧院为学生办过音乐会《燕落花枝》,创排了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及《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目……所有努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等他们踏入社会、走上舞台时能够成熟应对,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刘侗希望通过三地院校一次次的合作,吸引京津冀更多院校加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平台中,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