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浦江文化
  标题导航
协同共建 创新发展
搭建平台唱大戏,推动民族艺术传承发展
用长征精神激励青年一代继续前行




 中国文化报 >  2016-11-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三地四校艺术院校戏曲师生进京亮家底
搭建平台唱大戏,推动民族艺术传承发展

    李  雪

    河北梆子《孟姜女》、评剧学生全本《秦香莲》、京剧教师全本《龙凤呈祥》以及《杜十娘》《贵妃醉酒》《坐宫》等经典折子戏……10月19日至28日,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里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少儿戏剧场成为广大戏迷最爱光顾的地方。一连10天,这里每天有好戏上演,观众花不多的钱不仅能欣赏到国家一级演员登台亮绝活,还能看十几岁的娃娃粉墨登场唱大戏,着实新鲜过瘾。

    其实,对于北京的戏迷来说,少儿戏剧场早已耳熟能详。秉承“发展现代艺术职业教育,打造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理念,从2013年6月1日少儿戏剧场开办至今,这方舞台便成为北戏学子成长成才的练兵场。如今,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这方舞台又成为京津冀艺术教学交流、展示的平台。

    这次汇演中,作为打头阵的戏曲剧目,10月19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青春版河北梆子《孟姜女》率先登台。该校戏曲教授、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彭蕙蘅带领其4位学生共同完成对孟姜女一角的诠释,诠释了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以剧目带教学的方针;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不仅带来了传统折子戏《扈家庄》《上天台》,还展示了该校教师于冰、张淑静创编的舞蹈《神韵》和戏曲基本功;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带来的京剧学生折子戏《夜奔》《八大锤》《贵妃醉酒》等让人拍手称快;北戏不仅演出了河北梆子和京剧学生折子戏专场,评剧学生还精彩演绎了全本《秦香莲》,刘晓晴、陈思宇、冯小明、许周熠、杨腾、刘孟千一等小演员成为观众和专家一致看好的戏曲苗子,受到高度评价。

    “看完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孟姜女》,我还担心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作为一个市级院校会不会比他们差,今天一看一点也不差。这几天的演出,一个比一个精彩,每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真是让我们老一辈戏曲人欣慰。”著名京剧武旦艺术家刘琪高兴地说。看到这些十几岁的小演员在舞台上有模有样,老人家高兴万分。虽然已经78岁,家还住在城北,但为了能够给孩子们指导,演出这几天,刘琪干脆在北戏附近住了下来,演出结束后悉心指出每处不足,希望他们继续打磨。而作为北戏的老校长,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也是每场必到,点评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显老艺术家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而这些在戏曲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一生的艺术家在多年前就受聘成为北戏专家教学团队中的一员,为传承中华戏曲文化尽心尽力,使初入北戏的孩子就有机会接受名家点拨,迅速成长。

    “每场演出结束后立即召开专家点评会,这是此次活动最有特色的环节,北戏这点想得非常周到。这次进京演出,除了展示我们的教学成果,最想听的就是专家们的意见,学生和老师都从中受益良多。”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刘治宗说。

    10月28日,伴随着北戏、河艺和石庄市艺术学校三校京剧教师联合演出的经典剧目全本《龙凤呈祥》的落幕,此次京津冀艺术教学汇报交流演出圆满收官。历时15天,11台剧目,囊括音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4个专业方向的12场演出让观众直呼过瘾。此次三地四校汇报交流活动涉及参加演出师生超过1000人次,观众超过5000人次,来自兄弟院校的观摩领导教师和研讨会点评专家超过200人次和20个院校,北戏京剧系和地方戏曲系学生全程观摩,切实促进了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学生要想成才,关键看老师会不会教,这次京津冀汇演也是对教师水平的一次检验,希望能够引起各学校在师资建设上的思考。”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少春强调。

    “多年来,北戏在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老师+专家、课堂+舞台、台前+幕后以及不同院系、专业间的‘捆绑’教学,使每个系部互相润滑、互相推动、互相作用,调动全部资源为学生成才服务。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三地艺术职业院校合作的又一次‘捆绑’,是三地分享资源,探讨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探索。”刘侗总结,盛会虽已落幕,但合作才刚刚开始。随着三地院校交流频次的增加,默契度不断上涨,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规划的进一步实施,三地还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让人充满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