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艺彩山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公告

第4版
文化交流
  标题导航
打造彰显菏泽特色的精品力作
优秀保留剧目工程开始申报
艺术品市场专项治理整顿启动
山东举办剧场人才培训班
聊城杂技团惠民演出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图片新闻
地方戏人才培养应注重“校团”联合
“数字+”让文化服务更贴近百姓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方戏人才培养应注重“校团”联合

    孙世华

    戏曲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进不到院团,一些基层院团又常年面临人才断档。笔者近日调研部分基层戏曲院团和戏曲院校发现,地方戏人才供需不对等的矛盾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与院校、院团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有很大关系。

    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蕴含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记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文化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地方戏在很多地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一些地区不考虑文化传承,单从“甩包袱”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地方戏院团编制缩减甚至将院团“除名”,导致地方戏的舞台日益萎缩,受众逐渐减少。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戏曲工作领域也先后迎来多项利好政策,包括《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虽然相关政策条文在不断完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地方戏的发展问题显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而当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地方戏发展所面临的“人”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从哪来、到哪去。

    戏曲院团尤其是基层地方戏曲院团,经常面临人才断档的难题。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以往戏曲院团里的“跟班培养”模式已不适用。家长们更愿意让孩子在接受文化课教育的同时,将戏曲作为孩子的一项特长。“从哪来”主要指的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水平问题。人才究竟从哪来?最终还要靠院校培养。在戏曲方面有先天优势或感兴趣的孩子,在进行文化课学习的同时练习戏曲基本功,这是目前戏曲学校的通行模式。如今,我国的戏曲职业教育态势正逐渐向好,一些院校的戏曲专业招生也保持常年稳定状态。可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院校的戏曲课教师本身并无舞台经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与院团有效对接。

    “到哪去”指的是戏曲学生如何顺利进入院团。当下,部分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顺利进入院团。尽管他们的专业课达标,可院团碍于进人机制等原因,仍无法顺利招收到这些学员。其中有的是因为编制数量限制,有的则因为待遇问题。

    破解基层地方戏曲院团的“用人荒”,要着力打通院校、院团间的合作渠道,让双方增强“对接意识”。在学员培养方面,应邀请戏曲名家和舞台经验丰富的青年演员到学校担任授课老师,保证戏曲学院专业素养的提高。在进人用人方面,院团应探索更加科学规范的进人机制,建立特色化用人制度,避免一些戏曲人才因机制原因无法走上专业舞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