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灿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着眼于让服务更加贴近基层群众,东营市东营区2015年起创新推进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文化服务资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广场舞辅导远程直播
11月5日,东营区胜利街道胜景社区锦华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社区广场进行广场舞排练。与其他地区不同,锦华艺术团虽为民间业余文艺团体,但也能定期得到区文化馆专业力量的指导。团员们学习的平台,就是社区广场上的LED大屏。
锦华艺术团团长汤秀平介绍,通过LED大屏和安装在广场上的高清摄影头,团员们能和区文化馆实现直播连线。“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可以在馆内对文化广场的群众进行实时、远程的广场舞辅导。”
东营区是东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交汇处,北靠京津,南连山东半岛,是京津冀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汇点。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诞生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的发源地。2015年,东营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资格,作为东营市的“首善之区”,东营区借示范区创建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创新的经验和模式。其中,创始于东营区的数字文化广场建设项目通过在广场覆盖免费wifi功能、设置远程服务终端、实现数字文化馆与户外广场互联互通,丰富了广场的文化活动。
谈及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初衷,东营区文广新局局长赵宝杰说,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和积累,区内的文化广场硬件设施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再往上走,就需要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考虑,能不能引入数字技术,将服务点进一步扩大,这样也能有效扩大服务范围。”
数字化提升广场聚人气
如今,东营区的很多群众文化广场都进行了数字化提升。文化广场上覆盖的免费wifi流量达到100兆,广大居民在文化广场上能够利用手机、IPAD免费上网,观看各类电视节目、阅读数字书刊、浏览APP文化服务信息,利用东营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文化活动的学习培训。
广场LED大屏成为远程服务终端。东营区在区内的文化广场LED大屏上安装了高清机顶盒,可以播放各类文化、宣传、党建等教学资源点播。同时安装高清摄像头,建成视频数字文化广场,通过LED大屏回传高清视频信号,实现文化馆内培训与文化广场培训联通。此外,东营区还将文化广场基本信息纳入区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文化信息的统一管理,可以调取文化广场的高清录像和镜头,实现监控管理。
东营区还对区内的文化广场功能区进行了优化。通过各类灯光秀、地灯的布置,增强广场的娱乐性、互动性、趣味性、时尚感,更集聚人气。同时对广场进行优化提升,设置了体育、舞蹈、休闲等功能区域,动静结合,便利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据了解,东营区文化部门下一步计划制定数字文化广场信息设备管理办法,落实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数字文化广场信息设备使用培训活动,提升广场管理人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数字文化广场服务效能最大化。
资源整合有望成典范
东营区副区长杨凯介绍,东营区数字文化广场建成后达到了“线下”向“线上”服务的有效融合,即利用无线网络+LED屏幕终端与区文化馆高清视频信号互联互通,可向多个广场实施远程教学培训,节约了培训成本、提升了培训效果,也推动了文化服务从“文化部门内循环”走向“社会文化大循环”。
笔者发现,广大群众在数字文化广场自发组织广场舞、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的同时,东营区还引导各镇街道、村居(社区)把法规政策、善行义举、民风民俗等本地区特色文化内涵融入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展览展示传统历史文化记忆,将服务阵地从室内延伸到户外,实现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服务的统筹实施,将文化广场打造成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阵地,成为城乡居民首选的文化场所,有效提升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有专家指出,东营区的数字文化广场建设项目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与广电网络公司合作推进,有利于政府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聘请第三方进行品牌规划设计,提升了社会参与度,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成功尝试,为政府购买类似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数字文化广场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没有任何门槛和限制,很好地诠释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是创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