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11月10日,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项目验收评审工作在京举行,30个入选项目的实施单位接受了专家小组的验收。
据统计,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共计展出时间总量为1481天,观众总量193.7万人次,同时,今年“展出季”共计展出作品3600余件,其中1444件为入藏后首次展出,占展出总藏品量的51.5%,“首展率”较往年第一次有了大幅下降,也从侧面反映出美术馆的藏品利用率正在逐渐提升。除此之外,各美术馆在展览期间共举办公共教育活动250余场次,服务群众8.6万余人次,并有11个美术馆结合展览开发了相关文创产品。从构成来看,此次入选展出季的美术馆既有国家重点美术馆,也有省、市、县不同级别的美术馆,还有大学、画院、名家纪念馆等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形式丰富。参加验收评审的专家有感而发,认为迄今已开展了5年的展出季活动已让广大群众分享到了美术发展成果,发挥了美术经典作品的社会价值,带动了美术馆对藏品的梳理、研究和保护修复,促进了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同时带动了社会各界对国家美术收藏的关注,使美术馆的重要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大馆有研究设计
小馆有特色亮点
好展览必定是和好的策划和深入的学术研究连在一起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将展览做宽、做深是对美术馆的一大考验。
此次展出季中,部分国家重点美术馆和藏品资源丰富、学术力量较为充实的大型美术馆,通过对特定历史阶段或特定学术命题的研究,加强了展览厚度,使展览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时代敏感,体现了大美术馆的历史责任和文化担当。如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北京画院藏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是经过近10年积淀后,针对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进行的专题策划,广东美术馆的“艺圃开荒——从赤社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以赤社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现存散碎的作品和文献为基础,通过历史叙事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美术在广东画坛传播、变异和发展的脉络。“其实在展出季中,最难策划展览的是一些大馆,因为他们必定要涉及对一段历史或者对一个学术相关命题的研究和展陈,如何做出‘厚度’是非常考验功力的。‘从赤社到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主题,国内很多美术馆都有相关作品,它们可能长时间躺在库房里,如何将这些藏品运用起来,让观众深入了解,让专家、学者通过展览认知更多历史和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 评审专家、《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说,“广东美术馆在展览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包括文献梳理、图片关系以及一个个‘个案’的串联等,使展览特别厚实。”广东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同盟会志士当中粤籍占据相当的数量,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革命文物流传下来。广州艺术博物院策划的“上马杀贼,提笔赋诗——孙中山与同盟会志士艺术展”,也很好地呼应了今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
除大馆外,一些资源有限的美术馆选取了富有特色的学术视角,在限度中做出了宽度和亮点。如潘天寿纪念馆在连续三年策划实施展出季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以“作品解析”的角度切入馆藏潘天寿作品,不断有所创新突破。“虽然当下中国画的创作、出版、展览非常繁盛,但是对于一个未曾受过专业训练,或对中国画未曾有过长期接触和了解的观众来说,写意中国画的鉴赏和评价仍是一件困难的事。笔墨的好和坏、境界的高与下,是观者想弄明白又不易弄明白的问题。因此,‘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展’是对中国画当代传播的一个尝试。”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说。而黑龙江省美术馆在多次推出馆藏北大荒版画展的基础上,今年注重将馆藏中国凤翔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意大利卡洛铜版画对比展出,体现了该馆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思路。
聚焦“小”画种发展
关注艺术家个案
美术馆对“小”画种的关注,不仅推动了对该画种的学术梳理,也拓展了美术馆的藏品范围。如中国美术馆的“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来的建构(1953—1966年)”、天津美术馆“唤醒城市的记忆——馆藏20世纪80年代摄影作品展”、宁波美术馆“不朽的旗帜——贺友直晚年绘画艺术展”等,这些美术馆立足馆藏深挖资源,不仅促进了美术馆对同一题材、同一画种的多角度研究,也使一批被美术史忽略的艺术家被重新关注,一些不为人熟知的地域美术资源被重新发掘。
对艺术家个案的关注和研究在展出季中也非常突出。“变动中的景象——湖北美术馆馆藏动画电影艺术家严云开作品展”以严云开个人捐赠给湖北美术馆的1000余件动画场景、背景设计手稿和绘画作品为基础进行了个案研究。“2014年底,严云开先生将毕生创作的动画场景绘稿与油画、水彩、速写、素描等千余件作品,全部无偿捐赠予湖北美术馆。这是湖北美术馆迄今为止接受的最大规模的捐赠,也是我们首次将动画电影设计作品纳入整体收藏,拓展了美术馆对中国动画电影创作领域的认识。”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说。除此之外,浙江美术馆的“心香·飞梦——傅狷夫艺术世界特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也均被列入“2016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些展览中的重要作品均来自艺术家及其家属的捐赠。不仅如此,这些展览的举办不单带动了家属的再一次捐赠,也促进了其他艺术家的捐赠及收藏。“旅美艺术家、作家、收藏家刘墉先生在美国看到我馆为傅狷夫先生举办展览的新闻后,也将其收藏的31件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捐给了浙江美术馆,这也是我馆成功实施的第二个海外回流征集项目。”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说,捐赠作品的展示不仅服务了普通民众,也提升了对艺术捐赠者的服务水平,促进了国际华人圈对国内收藏与捐赠的关注,推动了不少艺术品的回流。除此之外,河南省美术馆的“沙清泉百年诞辰纪念展”、天津美院美术馆的“张德育绘画艺术与文献展”等,也都是美术馆挖掘本土美术资源,让美术馆藏品最大限度服务社会大众的具体实践。
馆际合作更加深入
公共教育更加丰富
随着展出季的深入开展,美术馆间的互动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和密切。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的“展卷图新——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长卷中的时代图景专题展”即集合了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画院美术馆的3件珍贵馆藏,以传统长卷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时代图景。“关山月美术馆的策展团队为展览做了大量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既有宏大的主题,又有精细的细节设计,不仅让观众欣赏到了优秀的美术作品,也让我们得以沉思,如何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时代的跃动,如何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我觉得看了展览很受启发。”深圳市民刘先生说。中华艺术宫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展出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人物画代表作,不仅纵向梳理了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也横向展示了多个流派的起落。该展汇集了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9家重要艺术机构的藏品,使得展览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呈现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化历程,这也是各美术馆打破自身馆藏资源局限和束缚,进一步加强合作、惠及更多民众的典范。除此之外,今年展出季还专门设立了两个巡展项目,一是江苏省美术馆的“水印年华——江苏省美术馆藏版画作品精选”巡展至青海和宁夏;二是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的“木石艺痕——赖少其艺术回顾展”巡展至重庆美术馆。这些馆藏精品随着成熟的展览整体巡展至西部地区,既为藏品巡展积累了经验,又真正照顾到边远地区群众的需求,让文化惠民更加落到实处。
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及文化惠民活动已成为美术馆的自觉意识,这也是普通观众能够进一步了解艺术、自觉走进美术馆的关键接合点。
从2010年起,广东省东莞市莞城美术馆已相继举办了5场国家级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其今年的“小而恢宏的力量——莞城美术馆藏藏书票展”更是推出了艺术家讲座、藏书票制作体验等一系列公教活动,如亲密一“刻”——藏书票制作亲体验、小小藏书票带回家、在美术馆上美术课、“行进中的美术馆”系列活动、“小书票、大故事——我与藏书票”作品征集大擂台等。而天津美术馆不但以“美术讲堂”系列公益讲座的形式邀请天津日报社的摄影记者为观众讲述天津30多年的城市变迁,还以“寻找城市的记忆”为主题向观众征集更多的20世纪80年代摄影作品;河南省美术馆策划举办了多场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公共教育活动,同时观众还可在美术馆开设的版画互动体验区亲身参与印制版画的过程。
展出季实施五年
惠民特色日益明显
据了解,本年度展出季共吸引了全国70余家美术馆申报,最终共有31个项目入选,展览内容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漆艺、瓷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从汇报情况来看,今年亮点频出,整体提升了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美术馆专业化发展。一些美术馆积极进行馆际合作,大型专题展与小型主题学术展各有特色,特别是一些小馆,虽然藏品有限,但找准定位,立意清晰,显示了小馆的作为。”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说。在另一位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社长汪家明看来,今年各美术馆推出的展览和公教活动也更加充实,作品质量和策划力度均有提高。他也同时建议,一些好的展览除了在美术史范围内进行研究和展陈外,还可邀请历史学者、文化学者等参与策划,更进一步挖掘作品深厚的文化意义,提升整个展览活动的影响力。
“近年来,美术馆的收藏力度逐步加大,其中一些项目展出的就是新入藏作品。希望通过展出季引导美术馆对入藏作品质量有更高标准、把相关学术研究做得更加深入,不是简单停留在首次展出作品比例的数字上,而是从引导挖掘既有藏品,到引导美术馆对作品的收藏,拓展展出季对推动美术馆专业化建设的实效。同时,各美术馆的公教活动数量和参与人群也有大幅提升,但也出现了模式化趋向,希望通过展出季,促使各美术馆不单满足于简单的数字提升,而是要结合优质藏品和展览,加大配套公教活动的策划力度,针对不同受众,拿出更有效的方案,更好提升美术馆活动的影响广度和深度。”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说。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是文化部自2012年以来着力打造的品牌项目,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700万元,推出各类展览150余个,展出藏品近1.8万件(套),其中首次展出的作品约占60%,观众总量约800万人次。项目实施5年来,美术馆从最初的仅仅展示藏品,到开始对藏品做研究梳理,并以学术研究推动展览展示、以公共文化教育活动配套展览,同时在社会、观众中获得更广泛推广,提升美术馆自身影响力,进而又带动新的精品入藏……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不仅让国家美术典藏真正发挥引领文化发展、引领艺术创作以及文艺惠民的作用,也让美术馆自身的典藏、研究、展览、推广等流程产生联动,培育了品牌价值、提升了学术品格、明确了公益属性。可以说,随着展出季的开展,无论是展览质量、辐射区域还是公教活动等方面较以前均有大幅提升,对藏品的梳理研究和公共服务推广等内容的追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美术馆的共识,展出季的惠民特色也日益明显。
根据惯例,在今年入选的项目中,文化部将对通过验收评审的展览项目予以奖励性补贴,以用于支持各单位继续开展藏品研究、展览、推广等相关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