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涟
许俊自幼喜爱绘画,弱冠之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多位艺术大师,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在明清以来文人画把水墨推向极致、唯水墨为上的大环境中,许俊主动选择了唐宋即达高峰的青绿山水作为自己的艺术方向。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再度回归传统与笔墨的思潮中,黄宾虹等艺术大家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被作为对传统的继承而从者日众,青绿山水作为更久远的传统也被重视并重新回归,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绿山水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也拥有了一定的艺术市场。另一方面,许俊选择青绿山水更是他的个性使然:虽外拙内秀、不喜言辞但内心充满激情与张力,从而把满腔情思情韵注入万千变化的自然山川,化为笔下山水——从外表看,为人温和、沉稳、低调的许俊画出这样灿烂明艳的青绿作品,着实让人惊讶,但反过来说,他的作品其实最好地代表了他的内心世界,渴望着无限丰富、瑰丽而雄浑壮美。
许俊的青绿山水,追求“雄、浑、整、丽”的艺术风格。他巧妙地吸收了西方艺术现代构成方式,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特征,在艺术审美上,使人产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其画面中,陡峭的山石几乎直立而上,近似于直线的运用,再以横直线累加,像一块块有棱有角的条石堆砌,巍峨高耸,危乎高哉;而一团又一团大块近乎符号化的祥云,浑圆有形,与山石形成强烈对比。各式树木的形态,突破了传统树石的皴法,再加上亭台楼阁的建筑,全部用直线勾画,因此在总体构图上,这些近乎几何体的大块面,更强烈地有着现代构成的意味,从而将青绿山水的装饰性更推进一步,增强了符号化的现代感,与当代观众心意相通。
许俊作品的用色,夸张、热烈、浓郁,提炼出情绪与感受,绝非直接从自然而来,而完全是主观心象的外化。用石涛的话说:“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大自然的瑰丽激发了他内心强烈的感受并以色彩的方式加以表达。文人画受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的影响,逐渐向水墨发展,多强调餐风饮露式的高洁与孤傲。所以,初看许俊青绿山水又有一种中国画色彩上的陌生感。他对于青绿黑黄纯度极高的色彩运用,有着强烈的民间色彩意味,而缭绕其间的白云、流水、人物衣饰,更反衬出这些色彩的浓度。这一特色的形成也许与他在中国戏曲学院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关,其用色有戏曲舞台艺术的浓烈艳丽的特色,而画面总体情绪的把控也与色彩传达的情绪密切相关。他受戏曲舞台艺术的影响,还特别表现在其近年来越来越成熟的大幅作品的总体布局上,仿佛一幕幕大戏拉开,层层深入,渐入高潮,而强烈的戏剧性转换为视觉焦点,总处于亭台楼阁的内部空间和人物动作之中,让人想要凑近看个究竟,进而产生无限联想,画尽而意不尽。
许俊的绘画,极其注重细节。在大块面、高浓度的构图与色彩中,他有着很强的技术性,作品雄浑大气又纤毫毕现。所以,他的画耐看,有着一种近乎手艺人的诚实。他对传统绘画下过功夫,对树石、皴法及布局、结构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的绘画不管谋篇布局,还是松石衣饰的刻画,结构合理也细致入微。构图繁密而有呼吸,既不空泛,也不僵化,独具面貌,自成风格,既有形式美感,也有气韵意境。这既得益于他长年坚持写生,也得益于他扎实的传统功力与基础——写生使得他在经营位置、结构布局时俱有出处,即便是梦中山水、心中风景,都在自然中有迹可循;篆刻的修为使得他的作品结构严谨,用笔有力透纸背的厚重感;诗词的功夫使得他的画面结构充满内在的意蕴与情怀。
他长年坚持写生,并在写生中创作,这赋予他的写生作品以完整性、创造性而自成一格。“为爱青岩寻古寺,切眉石壁见泉池。急来风雨迷天色,贪看云山去已迟。”甘肃庆阳,陕北延安,希腊圣托里尼,以及意大利、加拿大……到处留下他的足迹和情思。我尤其喜欢他这些写生作品,自然、生动,不造作,画面气韵流动,诗意盎然,让人不由自主感受到当时那湿润的空气,鼻翼呼吸着清新与自由。这些感受,与当代人的内心息息相通,又有雅致的格调蕴含其中。尤其在他描绘圣托里尼那样有着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水和宁静而洁白、柔软而蓬松的云朵的画面时,那自由的笔触、轻松的心情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美感,比水彩画的表现力还要强烈、还要鲜活。
我以为,艺术家的价值,一是为当代观众提供优秀作品,抒发审美感受;一是为艺术本体的演进有所贡献,在材料、技法上有所创新开拓。许俊的青绿山水与写生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更以彩墨的方式,力图将其在青绿山水与写生创作两个方面的感悟融为一体,为他今后进一步加强已有的个人艺术风格与符号印记开辟新的方向,在艺术道路上臻于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