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吴楚风韵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苏州“小康鱼”体现正能量
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让文化惠民照亮百姓生活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年度
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图片新闻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开幕
“精彩江苏”巡演走进东台富安镇
图片新闻
1PBT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
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文  心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近年来,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全覆盖。截至去年底,我省1281个乡镇(街道)已有1263个建成综合文化站。但在村(社区)一级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供给短缺或供需不对接、不受群众欢迎等问题。在许多地方,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因此,“十三五”期间,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在2.1767万个行政村(社区)广泛推进、普遍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任务。该项工作已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为高质量推进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江苏省政府近日在镇江召开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作为省政府年度改善民生10项实事之一,江苏计划每年建成40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建、管、用” 为主要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建好是前提。要打破条块分割,坚持集成利用,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设施,让“小中心”集成“大文化”。我省提出了“八个一”的标准,即:一个标志牌、一个宣传栏、一个图书室、一个多功能室、一个中老年文体活动室、一个妇女儿童文体活动室、一套文体设施设备和一个公益性文化岗位,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室外文体活动场地不低于300平方米。对照标准,因地制宜: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条件好的地方可以标准高一点;已经达标的要在内涵上提档升级;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没有设施且有条件的,可以综合建设。不求大求洋,不搞大拆大建。

    管好是关键。要建立管理机构,在乡镇(街道)的统筹下,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村两委、居委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责任到人,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和集体经费适当补助的办法,落实1至2个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要组建和扩大志愿者队伍,使许多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注重对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文体活动骨干。

    用好是目的。要实现建设和管理使用的直通车,明确由使用方牵头设计和建设,不搞所谓的“代建制”。建筑设计及设施配备一定要从“用处”着眼。要改善供给,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为根本标准,把选择权尽可能交给百姓,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订单式”和“自助式”服务,增强吸引力。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发动群众自主开展活动。广泛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广泛推动省市县(区)文工作者队伍与基层手拉手“种文化”。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和维护基本文化权益的活动平台。同时,要把中心建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区域文明风尚的阵地。

    要建立协调机制,提供经费保障。从省到乡,都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调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落实专项经费,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捐资赞助。要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和审计,定期公布收支情况,接受民主监督。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重心下移、夯实基础、建好阵地,才能最终建成文化强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