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革命理想高于天
弘扬长征精神
为祖国新的长征尽一份力
共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传承“活”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永不言败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项目作品




 中国文化报 >  2016-11-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作感言
传承“活”的长征精神

    祁海峰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这段历史如今看来依旧惊心动魄,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与画家段朝林、温海峰、祁向阳携手完成了画作《飞夺泸定桥》,心情无比激动。为了创作好这幅作品,我们重走长征路,先后到广西、四川等地实地采风写生,并请专家学者指导,几易其稿,才有今天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光荣和责任。

    虽然,对于重现重大历史事件,大家现在更愿意看电视、电影,因为那些动态的画面更容易还原历史场景,也能更鲜活地传递给观众。但是,用绘画语言去描绘重大历史事件,更能刻画出人性的真善美。要知道,与影视演员表演不一样,画家们是要将自己对历史的情感、对历史场景的把控定格于静止的画卷上,但传递给观众的却不能是静止的而是鲜活的再塑的艺术形象。

    为了营造战争紧迫感,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法和处理方式。如,我们把画卷左上方位置处理成黑色的,一团乌云压了下来,带给人一种压迫感,自然会将观众的视线带到画面中间。而画面中间就是英勇过桥的红军战士。他们衣服的笔墨塑造采用的是油画中的“光影”绘画语言,这算是“西法中用”。利用光影效果,巧妙地将这些人物形象“挤压”出来,使得这二十几位战士跃然纸上,富有生气。

    为了让画卷更具视觉冲击力,作品将两边的桥头堡都去掉,更有助于突出桥上的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那二十几个战士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状况下过桥,机枪扫过来,瞬间就会丧命。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向前冲锋,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现在就需要这种精神,如果没有长征,没有那些长征人,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再现重塑历史画卷,让创造的艺术形象“活”起来,是每一位画家的艺术追求,而这幅《飞夺泸定桥》,我们想呈现给观众更多的是“活”的精神——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就是要传承其精神,让其在民众心里“活”起来,发扬光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