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文
彝海结盟是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事件,是红军长征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节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过程中的一次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途跋涉,斩关夺隘,为避开蒋介石重兵布防的围追堵截,来到了凉山彝族聚居区的彝海边,刘伯承和彝族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使得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彝族区,彻底击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彝海结盟”作为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作为中国共产党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的典范,为各族人民所传颂。
在接受了此次创作任务后,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曾多次去凉山彝族地区并深入彝区的村庄部落,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体验生活、收集资料和创作素材。这期间,我从当年红军将士的英雄壮举中领悟到长征精神的内涵。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在我看来,至今流传在苏区的这首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最能体现长征精神的。这在当下所倡导的艰苦奋斗、不忘初心、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语境中,长征精神更是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也给长征的胜利找到了最好的诠释。
对我来说,这次创作不仅是作为一次常规的创作任务来完成,更是要当做学术课题来学习研究。在当下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当代语境,中国画笔墨对于历史题材创作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并融入当下的创作特点,在表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是我接受创作任务时的思想准备。我力图通过作品把观众带入那种历史的情境中,以起到艺术作品认识、教育和审美的作用。
长征精神就是永不言败,这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作为优秀的革命传统基因永远传承下去。这就是我参与长征组画《彝海结盟、民族团结》创作的动因:尽一个画家的一份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以上文字由张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