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壹元
当今世界,有没有文化,能不能体现文化,已经不只是人们口头的话题,而成了行政决策和产业运行关注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建设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创造性及创造潜力,更是备受人们关注。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解释颇多。据统计,各种说法已有300多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首先对文化下定义,但至今仍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这不仅表明了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说明文化的观照视野不只是一个,而有许许多多,必须从不同的侧面去观照和认识。
文化概念的复杂广泛性及其作用的综合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内容的相互渗透与丰富性。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20世纪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就在文化产品工业化生产普遍的情况下,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以此为先导,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美国,诞生了一门新兴的行业——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方兴未艾,但对于何为文化产业,至今仍然没有一种公认或相对统一的定论。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适应经济文化发展新需要的产物,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必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蓬勃发展,并将再一次证明文化的创造性、创造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描绘人类未来美景的无穷魔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如果说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的话,那么中华文化可以说就是所有华人的灵魂,具有举世公认、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当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与中华民族始祖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出于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要,人们开始了早期的书写,开始了后来称之为文字与图画的描绘。从写字到书法,从涂鸦到绘画,从实用到愉悦,从被动需要到主动创作,不仅表情达意,是记述及沟通的工具,还寄托心愿、诉求审美,演化出特色鲜明的艺术价值。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关联华夏儿女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伴随中华民族的初生、成长与壮大,终至成为堪称国粹的两朵奇葩,以其独特的符号和丰富的元素,以及别样的艺术形式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反映着几千年来华夏儿女的经历与情感、生活与创造,甚而渗透到全世界,对人类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云南省大理州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