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洁
京城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对于北京画院来说,2016年又是收获的一年。11月3日至4日,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2016工作年会在京举行。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致欢迎辞,“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履生代表两个“中心”发言,通报了两个“中心”的工作成果;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陈同乐就多年来北京画院与南京博物院及其他博物院馆在展览、研究方面的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本届年会由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主持。
北京画院自1957年建院之初,就明确了“坚守传统文脉、追求高度、勇于承担”的文化定位。2012年,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在北京画院成立。4年来,这两个“中心”在承载建院伊始就确立的文化定位基础之上,本着加强研究能力、聚合研究团队、拓展研究活动、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宗旨,全面展开各项研究、出版、展览、讲座等面向全社会的学术活动。与此同时,还将中国传统绘画及齐白石艺术以跨文化、跨维度的方式推广到世界各地。
在本年度会议上,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设置的核心议题为“中国画离开书法还能走多远”,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的议题是“齐白石艺术的现代性与世界性”,部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同时在会上发布。
书法能力退步是中国画创作
下滑的主要原因
“中国画离开书法还能走多远”,实则是对“书画同源”问题的现代性探讨。自古以来,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便是血脉相通的,有着一致而同源的美学理念,中国画的至高境界并非仅仅停留于形式美的层面,而是贵在内含底蕴,贵在有书卷气、有意境,贵在能与古人气格及中国文化之精神相通。而中国画的“现代”改造则把这门艺术推向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基于目前中国画创作水准整体下滑的态势,北京画院“传统中国画研究中心”聚合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各大博物院(馆)同仁以及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知名画家70余位,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不论是圆桌会议还是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以自身研究为契机,多以传统绘画或书法为发端,阐释对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古代传统或现代语境中的自我认知;从事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们则把自己对于中国画创作的认识融入会议的核心议题,他们大多认为,画家的素养特别是书法能力的退步,是中国画创作水平整体呈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认为,书法缺失则画无骨骼,线条毫无神采,立不起来;书法缺失则画无厚度,书法中特有的“文”气丢失,淡然无味;书法缺失则画无节奏,用线直白,缺乏变化则画无意蕴,线条没有了书写性,写意就无从谈起。
“有高原,缺高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当下艺术创作时提及的关键词。攀高峰者需具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和能量,对于画家来说,传统学养与现代知识的有效结合才是创作的根基,失去这一决定性元素,高峰自然无从谈起。
重视独特现代性,
中国艺术才不孤立于世界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共召集了3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不仅有年轻新锐,也有海外研究专家。同时,相关研究议题的视野也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更加多元,诠释解构方式更加新颖,参会学者彼此间的互动交流,也将齐白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更为坚实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此次学术讨论会主题发言以“大匠艺事”“丹青心印”“馆藏掇英”三组关键词为核心,专家学者就齐白石生平与交游、齐白石艺术风格特征、国内外馆藏齐白石精品推介等发表了主题演讲,不仅视角多元,而且在年会首次设置的学者间相互评议环节,也是直言不讳、交锋激烈。在11月4日上午的讨论中,与会专家对于“齐白石艺术的现代性与世界性”的普遍看法是,重视中国的独特现代性、熟知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才可使齐白石的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不孤立于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