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张鹏水
受传统运行模式的影响,目前的文化馆之间依然存在着封闭的特征,同一区域间群众接受着不均等的文化服务。随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观念的普及,依照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变化,这就迫使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2014年,文化部启动了全国数字文化馆试点工作,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被列为首批开展全国数字文化馆试点的10家单位之一;今年5月,安徽省文化馆成功申报文化部第二批数字文化馆试点。
安徽省文化馆于2006年开始创建以网站为载体的全省文化馆系统信息发布平台,涵盖信息发布、活动展示、线上展览等多项内容。截止到2015年12月,网站浏览量439万人次,日访客数最高达3万人次,网站收集、整理的数字资源已达到11TB。2015年,安徽省文化馆开通微信公众号,群众通过服务号和订阅号,可随时享受指尖上的公共文化“微服务”带来的新体验。
然而也要看到,安徽全省各级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刚刚起步,还存在着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互联网技术运用滞后,艺术普及和群众文化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服务能力不强的现状,必须以创新的思路,通过试点数字文化馆建设,打破馆际壁垒,探索全省数字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和一体化服务。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服务成本,创新多通道、终端化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丰富、便利、均等、泛在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
实现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安徽省文化馆试点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主旨,是打破全省各级文化馆之间的信息壁垒,对各级文化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汇总和管理,实现全省文化馆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将分散的艺术普及资源整理为一个总库,再通过与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对接,建立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相连接的高速通道,实现安徽省数字文化馆资源的全国共享。
共建一个数字文化馆大数据中心,包括艺术普及资源库、艺术活动项目库、人才资源库、艺术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和文化新闻资讯等。文化资源数字化包括两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化资源素材化。为了有针对性地推出文化服务及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汇总,开发针对性的服务和内容。其次,是基于标准化技术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今后文化馆的网站首先是真实、全面、及时地发布本地的文化新闻资讯,建立起包含活动、事件、项目、品牌、人物、作品等在内的一套地方文化记忆存储资源库。然后,是互动板块增加点评功能。既可以增强观众和作者的交流,还能够及时督促场馆等信息的更新与修正。
实现互动交流型艺术普及
通过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理念,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构建数字文化空间,通过文化馆网站、实体馆、移动端APP的建设,使人民群众可以广泛地使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互动性、便利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为人民服务。
搭建数字文化馆综合服务和艺术普及资源平台。建设基于全省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安徽省文化馆数字文化馆建设的首要任务。结合安徽省文化馆活动联盟工作实际,面向全省120个文化馆和1437个乡镇文化站,提供信息化服务,改善全省各级文化馆信息化基础相对较差、缺少数字化手段进行服务支撑的窘况,促进全省各级文化馆(站)相互沟通交流,有效整合全省各级文化馆(站)的艺术普及资源,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效能。
实现全省文化馆(站)数字文化馆总分馆制
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采用信息化技术打造面向全省各级文化馆的综合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化数字文化馆综合管理体系,探索全省数字文化馆总分馆制。省级文化馆数字化管理平台集中部署,提供全省各基层文化馆(站)使用,实现文化馆系统的远程数字化培训、辅导,构建省、市、县三级节点、一体运行的全省文化馆网络化数字管理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整合省、市、县文化馆(站)管理和服务需求,弥补基层文化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运营经费不足、设施设备相对陈旧的缺陷,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上下联动,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效能,并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安徽省文化馆以六安市金寨县为试点,实现省级馆与县级馆的管理无缝对接、服务充分融合、标准统筹实施,构建数字文化馆服务新模式。在试点基础上,通过3年的时间,整合全省县级文化馆30%的网站集群建设;通过5年的时间,整合全省16个市文化馆网站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