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过程中,各地以制度设计为抓手,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路,深化公共文化改革创新,解决了一批公共文化难点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典型经验。比如,针对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的问题,有的地方把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有的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对农家书屋进行配套升级,拓展服务功能,充实服务内容,提高使用效率。针对公共文化机构活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地方实施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有的地方建立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
在人员机制方面,为形成“阵地有人管、团队有人带、活动有人办”的长效机制,浙江省嘉兴市全面推广实施县级文化馆向各镇(街道)下派1名文化员和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的“两员”制度,采用增加编制或购买服务方式,由各级财政保障、分级负担。目前,“两员”制度在嘉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并已写入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全省推广实施。
河北省廊坊市从管理体制入手开展了试点建设,按照“县管乡用”“县聘乡用”的原则,将乡镇文化机构的管理权限上移,人财物统一归县级文化部门管理,人员配备、运行经费和业务工作均由县级文化部门统筹安排,并实施监督考核,探索实践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运营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体制下管理运营不顺畅、场地利用率低、文化活动不活跃等问题。
重庆市北碚区在创建过程中,紧紧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基层文化队伍专业化培训机制,与西南大学联合举办全国首个公共文化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同时与西南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公共文化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创作生产、服务供给、场馆开放等方面合作共建,该校成立了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促进了学科体系建设。
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上海浦东探索“民办公助”新机制。建立“浦东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近两年投入约1.2亿元用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补贴撬动社会资金约8亿元,共资助130多家企业、社会组织举办了260多个公益性明显、艺术水准高、受益面广的文化项目。同时,他们还探索社会组织培育新路径,在浦东群艺馆专门创设了孵化基地,提供创建辅导、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内部管理等一整套服务,为处于筹划期、草创期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
同样,山东省烟台市也着力于破解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制度支撑的难题。他们围绕制度设计选题《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研究》,形成了“1+5”制度体系和十大创新机制。“1+5”之“1”即烟台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1+5”之“5”是指与该《意见》相配套的五个红头文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家企业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撬动社会资金20多亿元投入公共文化服务。
福建省三明市引入“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的精神文明创建经验,探索出“六联六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即设施联建,创网络化服务体系;活动联抓,创多样化服务路径;部门联动,创集聚化服务平台;组织联盟,创社会化服务环境;培训联办,创专业化服务队伍;机制联立,创常态化服务格局。该机制通过整合资源、联创共建、创新方式、政策引导,有效解决了该市财力受限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的现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鼓励非公企业、文化组织、群众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文化生活。全市社会力量共建成300多个剧场(舞台)、475个文化(老年)活动中心、28个农民公园、81个文化广场以及一批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贵州省贵阳市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企业捐建、民办公助等多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模式。比如,民营企业中天城投集团投资20多亿元,参与建设贵阳孔学堂、筑城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政府通过免费提供演出场地和经营托管的方式支持多彩贵州文化公司打造 “多彩贵州风”歌舞演出品牌,该公司每年采用专场展演、免费赠票等方式为3万余名市民提供服务;政府还每年向贵阳演艺集团、贵州京剧院采购公益演出达13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8万人次。
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体系的形成,江苏无锡市制定并由市质监局发布实施《无锡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无锡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两个综合标准和《无锡市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无锡市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等10个分项标准,形成了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体系。
在探索建立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机制方面,青海省西宁市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艺术)馆发展战略合作联盟”;发挥西宁市区位优势,成立“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发展‘8+1’战略联盟”。打造“文化动车——丝路情·夏都行”品牌项目,依托两大联盟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两年的运行,探索建立了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机制。
湖北省襄阳市搭建了一组特色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创建以来,他们主动同湖南省岳阳市、江西省新余市建立“湘鄂赣区域公共文化联盟”,在制度设计、公共文化交流、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公共文化难点问题探索等方面开展区域互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同时,又先后建立了汉水流域13个城市的“汉水文化联盟”和丹江口、老河口、谷城三个县级城市组建的“丹河谷文化云”,不断深化区域公共文化合作。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模式。创建期间,省市部门对该区创建工作给予高度关注,成立专家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现场调研指导,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实践证明,这种创建模式不仅解决了不同层级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及时、联系不顺畅问题,更解决了同城内文化资源不共享问题,形成了创建工作合力。
以上这些创新性举措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性都很强,突破了传统思路的束缚,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