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原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透过文物展示历史
武秀之:音乐民族化的探路者
“全民诵读”唱出“文化好声音”
河南新春曲艺专场亮点多
新版豫剧《穆桂英挂帅》首演
中牟县群文生活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报 >  2017-02-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秀之:音乐民族化的探路者

    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

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同一团队,不请任何外援,在一天内依次出演西洋歌剧《茶花女》、现代豫剧《走出一线天》和音乐剧《中国蝴蝶》3场大戏。新年伊始,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礼堂的这场演出,现实演绎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令国内业界20余名资深专家和各级领导交口称赞。

    这场“三合一”教育创新的“探路者”就是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院长武秀之。

    1959年在武昌,武秀之有幸与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讨论关于西洋音乐民族化的问题。20年后的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中国音协原副主席赵沨告诉武秀之,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3种唱法,一种是《茶花女》、一种是《白毛女》、一种是《七仙女》,三女能不能合作相互借鉴?也许将来会产生一种新的什么女。”并把这个项目交给了武秀之。

    一句嘱托重如山,从此武秀之许下了一生的承诺。37年来,她从声乐教学起步,接受诸多先进的理念。历经艰难探索,独创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随后她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也就是“三合一”唱法。即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实现美声、民族、戏曲3种唱法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养。通俗地说,就是他们唱什么像什么,声音干净,转换到位,唱此则不沾染携带其他痕迹与味道。

    她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为平台,经过几十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培养出了一大批美声、民族、戏曲3种唱法集一身的歌唱人才。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等纷纷为武秀之点赞。认为武秀之既是教育界的优秀代表,也是文化界、文艺界的优秀代表,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武秀之是先行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