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科技·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电竞发展面临新起点
舞步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图片新闻
浙江恐龙化石:从发现到保护
中国美术学院2017年本科招生考试结束
《新学期·新梦想·新起点》朗诵会举行
成都文化馆开展数字游园活动




 中国文化报 >  2017-02-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傩舞+广播操”:
舞步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新华社记者  吴嘉林  汪  军

    牛角吹响,声音神秘苍凉,阵阵锣鼓声响起,操场上学生们应声舞动,在悠扬的民族音乐中做起一套与众不同的课间操。

    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的多所中小学,学生们的课间操就是这样一套别具风格的“傩舞韵律操”。

    德江傩堂戏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江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傩戏)之乡,目前有130多坛傩戏班子散布在各村寨。

    为了保护传承这项民间文化,德江县民族中学的老师们自发组织编排了这套傩韵操,如今已推广到全县。

    德江县民族中学工会主席、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办公室负责人王军介绍,学校于2010年组织部分教师和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到当地的傩艺人家观摩调研,挖掘出傩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舞步,再结合广播操对于运动量的需求,编排出一套既适合锻炼身体又保留了傩舞精髓的傩韵操。

    这套操共8小节,分别是端公步、关爷步、九洲步、先锋步、开山步、罡步、撒网步和秦童步。

    记者发现,这些动作与传统广播体操有相似之处,比如“关爷步”动作舒展,类似于“伸展运动”,“秦童步”则好比“跳跃运动”,以单脚跳为主。同时,每个动作都来自于傩戏中的角色或剧目,例如“开山步”展示的就是“开山莽将”这一角色的故事。

    从2011年起,傩韵操成为德江县民族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也取代了之前的广播操。每年新生入学两个月后,校方都会组织傩韵操比赛。该校校长张黔介绍,这套操深受师生喜爱,不仅动作新颖有趣,还能让他们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傩文化得到传播。

    据了解,随着傩韵操在德江全县中小学的推广,目前已经有10多个乡镇学校把它作为课间操。2014年起,县里组织全县中小学音、体、美三门课的教师在寒暑假集中学习傩韵操,使这一创新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

    让人欣喜的是,傩韵操逐渐走出校园,被更多的人接受。德江多个广场舞团队、老年体育协会等群体都开始跳傩韵操。

    但王军希望傩韵操变得更专业、走得更远。为此,他请来省里的一些舞蹈专家,编排了第二套傩韵操,基本舞步从8个增加到16个,时长从3分50秒延长到近6分钟,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虽然傩韵操不能将傩文化完整地传承给学生,但在培养起兴趣之后,配合开展讲座、观摩等活动,就能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扎根在他们心中。”王军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