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继平
2015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惠民、幸福青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念,把创建示范区作为推动文化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机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特色文化活动,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培育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打造“大文化”格局。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举措,做到“四个到位”,实现“四个提升”,推动“四个融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示范区创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个到位”
为推进示范区创建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呼和浩特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后,于2015年12月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2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印发了示范区创建规划以及宣传报道、制度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市政府与各旗县区签订了示范区创建责任书,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经费投入到位。2015年至2016年,全市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等方面投入资金10亿多元,组织实施了文化场馆新建改造、精品剧目创作、文物保护、文化惠民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工程。
三是项目建设到位。按照高于国家西部创建标准的要求,呼和浩特市高起点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高层次打造民族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四是督导检查到位。2015年以来,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创建工作,市创建办先后8次组织召开全市示范区创建推进工作会议。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人大、市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赴旗县区进行专题视察。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组成督查组对全市创建工作进行重点督查,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四个提升”
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提升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2015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抢抓“十三五”期间实施市级文化场馆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新建群艺馆、图书馆及博物馆改造项目建设,高水准打造呼和浩特“文化客厅”等项目;投入1500多万元为乡村社区配置设备;新建大型文化广场2个、创新建设“青城驿站”200多个。旗县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市94个乡镇(街道)共建设标准化综合文化站54个。
二是进一步提升品牌文化影响力。着力打造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品牌,连续多年举办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广场文化活动、“文化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各旗县区也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活动,土左旗的“敕勒川民俗文化节”、托克托县的“黄河旅游文化节”、和林县的“盛乐芍药文化旅游节”、清水河县的“长城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从不同角度传播着呼和浩特特有的文化魅力。着力打造推出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大型民族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大型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老牛湾》,大型二人台新编历史剧《刘统勋私访河口镇》,地方本土原创历史剧《君子津》,大型爬山调抗战历史剧《青山儿女》等广受赞誉。
三是进一步提升文化队伍整体素质。注重建设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队伍,通过招聘录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有效充实了行政村(社区)文化管理员队伍。注重提高文化从业者业务素质,组织了两期示范区创建培训班,邀请多位国内知名的公共文化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创建工作并进行专题辅导。注重广泛吸取全国各地成功经验,组织市级和各旗县区创建小组负责人赴包头、张家港、嘉兴等创建城市学习考察。注重调动各类文化组织积极性,全市现有1100多支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文化艺术舞台,200多个志愿者团体的4000多名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专业文化工作者、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四是进一步提升政策保障服务水平。相继出台《呼和浩特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呼和浩特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关政策。各旗县区也结合实际,出台了一批提升公共文化管理服务的政策性文件。
“四个融合”
着力建设惠及全民的“大文化”格局
一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将示范区创建工作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挖掘、渗透等方式把呼和浩特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活动有机植入到旅游活动之中,增强旅游吸引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二是实现文化与扶贫的深度融合。以文化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艺启智、文化惠民工程,激发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广泛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电影到贫困乡村等活动,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助力群众脱贫的新路子。
三是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结合呼和浩特市“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信息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目前,建有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乡镇、行政村服务点建成率达85%以上,基本形成市支中心—县支中心—村服务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通“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创建示范区进展情况、群众文化活动信息、文化动态等内容。
四是实施文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践养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呼和浩特市以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和“文化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等为重要抓手,广泛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并以此为纽带桥梁,实施青少年文化素质提升工程,用教育平台传承文化事业,以文化精神丰富教育内涵。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落实,以实施“文化首府”战略为统领,举全市之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创建西部领先并富有民族特色的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