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木偶剧《嫦娥奔月》惊艳首都舞台
让木偶成为扬州的名片
六十年华丽转身
质朴大气的《嫦娥奔月》
木偶剧《嫦娥奔月》的造型手法
专家点评




 中国文化报 >  2017-08-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十年华丽转身

    杨文昭

    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市木偶研究所)从江苏泰兴的田间乡舍走进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殿堂,整整花了60年。时间有点长,但60年华丽的转身依然让人惊羡,这是江苏省木偶剧团几代木偶人始终站在木偶艺术的高地上,审视自身的艺术,探索木偶艺术发展的真谛;始终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吮吸兄弟艺术的精华;始终孜孜不倦地耕耘,这才有今天扬州木偶戏华丽的转身,这是艺术和汗水的结晶。

    回顾60年历程,江苏省木偶剧团创作的剧目不胜其数,其中有四座丰碑始终屹立在其创作长河之中。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嫦娥奔月》无疑是第一座丰碑,这是一部非常唯美的传统京剧样式的木偶戏。导演常骥良是一位值得尊敬、值得怀念的艺术家,他的名字当仁不让地镌刻在中国木偶史上。我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位从乡镇走来的文化人却有那么宽阔的艺术视野、那么高的艺术追求,这在当时的木偶艺术界是难以寻觅的。嫦娥不管有多少版本和传说,但是她始终是以美的形象久久地留在人们的心间,而常骥良恰恰是把嫦娥的形体美、心灵美推向了极致。无论是木偶的造型、音乐还是舞美,均达到了当时木偶艺术的制高点。那批老演员更是了不得,硬是将两根硬邦邦的铁扦在股掌之间幻化成柔韧的钢丝,把嫦娥婀娜曼妙的身姿、轻盈的水袖表现得细腻传神,充分体现了传统杖头木偶的表演技能,至今他们的表演仍然很难超越。

    第二座丰碑应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大型木偶剧《琼花仙子》。这是一部歌舞样式的木偶剧,导演焦锋是一位站在木偶先人肩膀上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京剧样式的木偶操纵沉稳、厚重,而歌舞必须在它的基础上能够体现歌舞的灵动和夸张。焦锋有一句口头禅“不是真人,胜似真人”,这始终是他在木偶艺术创作上恪守的标准和要求。《琼花仙子》集木偶操纵技巧艺术之大成,各种新颖的表演样式都被他信手拈来,自如地运用在戏中,还把琼花仙子的水袖加长到15米,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绚丽多彩,也充分展示了演员的操纵技能。看过《琼花仙子》的观众都觉得,不仅是听了关于扬州的传说,更是品尝了一场木偶艺术的盛宴。

    第三座丰碑当属大型木偶剧《白雪公主》。这是一出人偶同台的木偶戏,导演钟浩是极具智慧、对儿童剧把握极为深刻的导演。《白雪公主》相对前两部木偶剧来说又是巨大的跨越,那就是人偶同台。人偶同台并非是简单的真人和木偶同台演出,更准确地说,它需要人偶和木偶始终在恰当的融合点完成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比如说,白雪公主是真人,七个小矮人是木偶,非常契合故事的本体和舞台视觉的完美。什么时候用真人白雪公主、什么时候用木偶白雪公主,钟浩总能找到最好的契机。

    2016年创作的大型木偶剧《嫦娥奔月》是第四座丰碑。导演李春燕、殷弘毅是资深歌舞导演,他们曾在歌舞、话剧领域做出骄人的佳绩。这次邀请他们跨界导演木偶戏,就是想通过他们引进更为时尚的艺术因素,这对木偶剧团是个风险,对导演自身也是一个挑战,最终,风险闯过了、挑战成功了。

    诚然,这是自讨苦吃的创作,上世纪80年代《嫦娥奔月》的高度在那儿,要想超越几无可能。主创们在艺术智库中努力搜寻,终于找到了用全息投影来拓展嫦娥、后羿表演的空间。创作时,他们就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为什么木偶戏只能面对年幼的孩子,不能面对成人吗?在这次创作当中,主创们奔着这个目标大胆创新。新版《嫦娥奔月》可以说是对传统嫦娥形象的继承与颠覆。老版中嫦娥是吞丹升天,新版中嫦娥是投火奔月,这令嫦娥的献身更加壮烈,舞台呈现更加恢弘。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用了最现代的全息投影技术,但创作者始终坚持以杖头木偶为艺术本体。

    新版《嫦娥奔月》彻底改变人们心中木偶戏简陋、单调的印象,用观众的话说就是:“木偶戏还可以这么玩,太精彩了,孩子爱看,家长也爱看。”

    在谈四座丰碑的时候,我只提到了4个戏的导演,似乎忽略了编剧、舞美、音乐等相关主创。当然不是。我以为木偶创新旨在形式创新,这就对导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认为,木偶戏的成功是一个团队创作的成功,导演更是团队的灵魂。旧版《嫦娥奔月》《琼花仙子》《白雪公主》在国内外演出均超过千场,这足以说明江苏省木偶剧团始终走在一条正确的创作之路上,那就是艺术的高端、市场的广阔、专家的赞许。江苏省木偶剧团的精神始终如一,创新、创新、再创新,把古老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手段融合,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